揚全球對話之帆,譜文明交融之曲。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7月10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京開幕,主題為“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 共促世界和平發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
習近平指出,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習近平強調,中國愿同各國一道,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希望各位代表深入交流、凝聚共識,為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貢獻智慧和力量。
會議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共同主辦。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向大會發來賀信。來自約14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等600余人出席開幕式。
11日上午,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承辦的“文明交流互鑒與文化傳承創新”分論壇舉行。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位中外嘉賓參會。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主持開幕式并作閉幕總結,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發布“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計劃”。
張東剛表示,今天,我們召開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文明交流互鑒與文化傳承創新”分論壇,共同學習領悟習近平主席重要賀信精神,以全球文明倡議為指引,為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貢獻力量。習近平主席的賀信站位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深刻闡明文明對話的核心價值、精準把握文明對話的時代脈搏、明確樹立文明對話的理念指引、系統提出文明對話的行動方案、前瞻勾勒文明對話的高遠目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體現了習近平主席深刻的文明觀、深邃的戰略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論壇參與者。本次分論壇廣泛凝聚文化共識、構筑堅實對話平臺、綻放精彩思想火花,形成了一系列廣泛共識和有益成果,充分證明文明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增進理解的必由之路,文化傳承創新是文明賡續、永葆生機的動力源泉。我們將始終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輝旗幟,秉持“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胸懷和擔當,與全球朋友一道,堅定不移落實“三大全球倡議”,以開放胸懷共塑文明對話新范式、以自信態度共創文化傳承新成果、以合作精神共享文化發展新機遇、以和諧理念共建文明繁榮新格局,引領人類發展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林尚立在發布“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計劃”時表示,該計劃以“共促文明交流互鑒,同護人類文明瑰寶,攜手邁向進步未來”為愿景,通過設立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理事會、搭建多元包容的對話傳播平臺、形成平穩有效的長效合作機制,凝聚起一批閃耀人類智慧光芒的標志性成果,為開創人類文明更加光明的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期待與全球伙伴一道,攜手推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計劃”,建設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組織“運轉樞紐”,建立“全球文明對話共同體”,編織植根本土、覆蓋全球、多元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鑒研究網絡,匯聚全球智慧、形成引領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澎湃合力,共同譜寫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加壯麗的嶄新篇章。
作為本次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計劃”已列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行動計劃清單。該計劃立足三項重點任務,致力于將“全球文明倡議”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一是構建一體多元、跨域聯動的全球文明研究網絡,包括設置“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理事會”、布局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中心和專題研究中心、構建全球合作研究網絡、建設全球文明研究資源庫等;二是搭建啟迪思想、溝通民心的全球文明對話平臺,包括建立“全球文明對話共同體”、創設“文明領袖”全球發展峰會、創辦“文明華章”全球青年論壇等;三是創設務實有效、行穩致遠的長效合作機制,包括設立聯合基金和國際獎項、舉辦“文明回響”全球主題巡展等,攜手推動不同文明平等對話與交流互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論壇發布《“我們的文明觀”全球民意調查》。報告基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實施的覆蓋六大洲41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調查數據,系統探究了海外受訪者對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的認知態度、對中華文明的整體評價及跨文化交流的實踐狀況,全面反映了當代國際社會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理解和實踐。報告全面呈現了文明交流互鑒在新時代的理論內涵和實踐特征,為理解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的深刻內涵和全球價值提供實證材料,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學術智慧。
分論壇設“文明交流互鑒與文化傳承”“文明交流互鑒文化創新”兩場圓桌對話,中外嘉賓圍繞“文明交流互鑒與文化傳承”“文化傳承面臨的挑戰與出路”“數字技術發展賦能文化創新”“文化創新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等議題展開對話交流,為推動人類文明繁榮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八大共識。
第一,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賀信回應國際社會增進文明對話交流的呼聲,為破解“不同文明怎樣交往”“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等重大問題提供了思想指引、智慧啟迪、文化滋養,凝聚起對話合作、相知相親、同心同德、大道同行的力量。第二,全球文明倡議向世界發出深入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真摯呼吁,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高度契合,指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為我們弘揚文化多樣性、擁抱共同價值提供了有力框架,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高度評價和尊重。第三,“文明對話國際日”的設立,既是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切實舉措,也是中國理念與中國方案化作國際共識的生動注腳,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高度認同。第四,文明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增進理解的必由之路,唯有以文載道、以文化人、以文興業,讓全球文明在民心相通中互鑒共鳴,才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第五,文化傳承創新是文明賡續、永葆生機的動力源泉。傳承是文明和諧發展的根基,守護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是對歷史智慧的時代回應;創新并非拋棄自身,而是通過不同的視角,將人類連接起來的共同體驗。第六,論壇凝聚了廣泛的文化共識,重磅推出《“我們的文明觀”全球民意調查》,充分說明了各國人民對尊重文明、增進交流抱有強烈期盼和訴求,充分印證了習近平主席關于“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文明絕無高低優劣之分”的深刻論斷,為破解“文明沖突論”鞏固了民心基礎,為深化“文明和諧論”提供了有力支撐。第七,論壇構筑起堅實的對話平臺,正式啟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計劃”,圍繞深化研究、創新傳播、致敬典范三大主要任務,聯合中外學者貢獻原創性、標志性、前沿性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共同擘畫人類文明進步的嶄新藍圖。第八,論壇綻放了精彩的思想火花,來自全球不同文明背景的嘉賓深入探討運用人工智能、云技術、孿生技術、游戲引擎等手段打造新的文化樣態,強調要發揮青年在文明互鑒、文化傳承上的獨特優勢,為面向數智時代如何更好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提出了新思路、新觀點、新方案。
中國人民大學“文明史研究工程”首批研究成果——文明新形態“兩史兩論”叢書之《文明和諧論》《文明沖突論的終結》在分論壇現場展出。該成果樹立中國人的“和諧論”、打破西方主導的“沖突論”,展現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規律與現實路徑,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為全球治理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思想資源,倡導構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的未來文明藍圖。
開幕式前,中國人民大學中華古典音樂社帶來暖場表演《敦煌》。演出通過中華古典樂器與絲路特色樂器的對話,以“古韻新詮”的形式展現敦煌作為文明十字路口的包容性與生命力,詮釋“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
作為本次承辦分論壇的唯一高校,中國人民大學近年來堅定不移落實“三大全球倡議”,大力實施“文明史研究工程”,積極建構“文明學”學科,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創設通州·全球發展論壇、中歐文明論壇、世界漢學大會、亞洲政策論壇等系列品牌國際論壇平臺,架起文明對話橋梁;創新組建全球領導力學院、絲路學院、國際組織學院,開設全球首個中意美“管理學三學士學位國際項目”,培育融通中外的文明使者;先后成立中希、中法、中匈、中非、中國—西班牙、中國—巴西六所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中心,布局全球文明研究網絡,為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豐富人類文明新形態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