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環境學院舉辦“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復興棟梁和強國先鋒”主題研學活動,會議由環境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龐軍主持,環境學院教師代表線上參加會議。
龐軍在主持會議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加強中青年教師骨干的培養,把人民大學打造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希望與會教師代表能夠結合環境學院和學科發展實際,圍繞“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復興棟梁和強國先鋒”這一主題,就加強教學管理、融合課程思政、夯實學生本領、涵育家國情懷等問題展開交流,助力學院教學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事業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與會教師圍繞主題進行研討交流。
環境學院副院長、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國華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學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一支優秀教師隊伍。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我們成為精通專業知識的“經師”和涵養德行的“人師”。高校教師必須兼具理想信念、扎實本領和道德情操。2022年是學院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年,要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復興棟梁和強國先鋒,教師應堅定落實教學主體責任,刻苦錘煉自身本領,以高尚的理想情懷嚴格要求自我,在日常教學中把知識講通,把道理講透,把課程講好。
環境與資源管理系副教授劉子剛表示,從“國民表率、社會棟梁”到“復興棟梁、強國先鋒”,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對中國人民大學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作為教師,在自身道德修養方面,要立足本職工作,刻苦鉆研,盡職盡責,以身作則成為學生榜樣;在教育培養人才方面,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科研交流,引導學生先學做人再學做事,著力培養正直友愛高素質的人才、踏實認真嚴謹的人才、堅持實事求是的人才、勇于開拓創新的人才;在學生關愛輔導方面,要及時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和心理動態,加強溝通交流,引導學生保持良好心態、培育學習習慣、端正學術態度。
環境與資源管理系副教授李海萍表示,新時代大學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始終不變的是對學生做人和做事的引導。作為一名教師,在嚴格要求自我、精進業務水平的基礎上,既要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掌握知識,又要成為良師益友,通過真誠溝通和道德引領保護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在當前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要從環境學科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課題出發,引導學生練就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真本領,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注入新生力量。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齊魯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希望中青年教師向老教授、老專家學習,立志成為大先生,在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上不斷創造新業績。作為環境學院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先進理論成果,精進專業技能,增強知識儲備;要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真誠正直的態度引領學生健康成長;要結合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國際國內發展趨勢,在溝通中引導學生了解當前行業發展和專業需求,讓學生在課本之外感受國家生態文明前沿工作和行業模式,將行業發展、課堂互動和師生交流有效對接,進一步提升教學育人效果。
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副教授韓威表示,培育堪當時代大任的復興棟梁和強國先鋒要求我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要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于專業必修課程、全校選修課程教學始終,運用環境交叉學科知識加強全校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要言傳身教,以身立教,堅守高尚情操,堅持率先垂范,嚴格要求課堂學風和學習態度,真正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培養目標。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程榮表示,培養新時代復興棟梁和強國先鋒,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基礎上,要以仁愛之心開展師生良性互動,努力實現相互成就的師生關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統籌謀劃教學思維方法的立體性和整體性、方式手段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內容架構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從思想認識上出發,在學習實踐中歷練,于師生交流中提升。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穆云松表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環境學院和學科發展面臨廣闊前景。當今學生對于求知和科研的需求和意愿非常強烈,需要教師在教學和日常交流中給予潛移默化的正能量引導,在課程思政融合和研究生指導時因材施教,將世情民情融入教學過程,引領學生扎根中國大地,厚植家國情懷。
環境與資源管理系副教授張磊表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新時代,高校教師要盡好“傳道”的責任,提高“授業”的本領,增強“解惑”的能力。做好“傳道”,要加強自我提升與自我約束,真正做到嚴謹篤學、立德樹人;做好“授業”,要在跨學科環境領域講好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和特色,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做好“解惑”,要認真聆聽學生在課本上和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幫助學生辨別是非、析事明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使學生真正將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盛巖著重從生態學人才培養角度進行闡釋。她表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生態學科發展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要將構建新時代生態學科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一要注重理論提升,以當前熱點問題為導向,展開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學科定位和歷史使命;二要重視實踐教學,強化課堂教學與實踐環節的匹配性;三要促進多學科融合,通過科學牽引和問題導向,鼓勵學生基于生態學背景研究學科交叉問題,促進多學科對綜合性復雜問題的協同攻關。
環境與資源管理系副教授張巍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生德育方面要以身作則,在學術互動中行為世范;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潛移默化地傳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學生強化學科興趣和研究動力,在生態文明建設征程中勇當開路先鋒、爭當事業闖將。
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副教授周景博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強調,“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師的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必須堅持求善、求真、求美,廣大教師應當堅持言傳身教,錘煉自身品質,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課堂上普及知識,在生活中釋疑解惑,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練就干事本領,勇于擔當作為。
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副教授馬本表示,高校的首要職能是教育,必須重視教書育人的極端重要性。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復興棟梁和強國先鋒,既要有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又要及時跟進優秀學術成果,整合學術資源,為人才培養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要把課程思政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通過內涵提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心靈受到啟迪,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對西方環境經濟理論知識去偽存真,針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實踐,長期深入研究,扎實凝練提升,總結中國經驗,形成中國理論,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治理與解決環境學科重大問題。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李潔表示,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教師要以包容的心態和開放的思維聆聽學生聲音、關注學生發展,堅持“仁而愛人”,在教學中嚴愛相濟、潤己澤人;要結合思政課建設,培育環境學子的公德之心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扎實運用專業知識,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副教授昌敦虎表示,培育堪當時代大任的復興棟梁和強國先鋒,要努力把中國人民大學打造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爭取形成獨具環境特色的綜合型人才培養體系;要傳承中國人民大學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鮮明的紅色基因,將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扎實融入課程思政,突出理論性的知識導向和生動性的實踐導向,綜合運用兼具學術價值和政策意義的案例,引導環境學子將專業知識和國家發展緊密聯系;要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等時代主題,整合理論實踐教學資源,做強做實人才培養體系,把優秀理念和科學方法傳授給每一位學生。
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副教授龔亞珍表示,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人才培養之本在于育人,育人之本在于立德。作為一名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陪伴者和引路人,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開闊眼界,結合環境專業知識看待中國實際問題,形成良好三觀,擔負歷史使命;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要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在潛心治學中實現自我磨煉與提升。
環境經濟與管理教師黨支部書記兼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主任許光清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教師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新目標、新要求。人才培養效果既與教師個人經歷學識密切相關,同時也受到整體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影響。要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激勵機制,培育良性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引入當前國家環境政策的解讀,積極傳播正能量,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著力培育兼具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思辨能力和專業素養的創新型人才。
龐軍總結表示,本次會議是環境學院立足自身教學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目標實際,繼續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的一次主題研學活動。學院未來將在學科建設、教學質量提升、課程思政融合等方面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環境學院教師要以“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為終身目標,提升對教師職業的使命感、神圣感和尊重感、在教學科研和關愛輔導中提高政治站位,在課堂講授和人才培養中強化思想引領,在言為士則和行為世范中樹立師德榜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環境學子真正成為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現代化的中堅力量。
(責任編輯:徐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