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從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了培養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新中國的建設人才,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中國政法大學,調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部分干部組建中國人民大學。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第十一次政務會議通過了《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指出:“新國家的偉大建設工作已經開端。為適應國家建設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設立中國人民大學,接受蘇聯先進的建設經驗,并聘請蘇聯教授,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新國家的各種建設干部。”,“教育方針應是教學與實際聯系,蘇聯經驗與中國情況相結合。”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任命吳玉章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胡錫奎、成仿吾為副校長。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黨組,胡錫奎任黨組書記。
1950年10月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上,劉少奇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們中國第一個辦起來的新式的大學,在中國歷史上以前所沒有過的大學。中國將來的許多大學都要學習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經驗,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子來辦立其他的大學。” 隨著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前進,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初期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0年到1952年的初創階段。在專業設置上,中國人民大學初時,建立了“八大系”:經濟系、經濟計劃系、財政信用借貸系、貿易系、合作社系、工廠管理系、法律系、外交系。這8個系是與國家發展,尤其是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社會科學學科。中國人民大學秉持“教學與實際聯系,蘇聯經驗與中國情況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除認真組織好教學外,還積極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制定教學計劃和各種規章制度、組建教研室、培養師資、進行科學研究、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組織全體人員學習馬克思主義。到1952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初具規模,設有9個系、38個教研室、1個編譯室,此外還有專修科、預科、馬列主義研究班、研究生班、馬列主義夜大學、函授專修班和附設工農速成中學,3年內共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2318人。
第二階段是1953年至1965年曲折前進的時期。1953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人民大學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對辦學任務和學科專業進行調整,開辟了一條培養新型工農知識分子的道路。到1956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培養馬列主義師資和財經、政法干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1957年以后,中國人民大學的系科設置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個學院 、12個系、3個研究所、1個研究室,設有19個專業。從建校到1965年15年間,中國人民大學共接收過2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留學生,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項。
第三階段是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到1970年“停辦”時期。1966年開始的“文革”給中國人民大學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各級黨政組織陷于癱瘓,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員會通知中國人民大學停辦。從1969年11月至1972年底,學校先后有1583名教工、480名家屬,分八個批次下放到江西省余江縣中國人民大學“五七”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