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后,在黨中央的關懷支持下,停辦長達八年之久的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了新生。
1977年,鄧小平復出后明確提出:“人民大學是要辦的,主要培養財貿、經濟管理干部和馬列主義理論工作者。”1978年7月7日,國務院國發〔1978〕129號文件批準教育部《關于恢復中國人民大學有關問題的請示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大學。恢復中國人民大學對于加強馬列主義社會科學理論人才、經濟管理人才和高等學校政治課師資的培養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各有關方面對恢復和辦好中國人民大學的工作,給予積極支持”。
1978年7月26日下午,學校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復校會師大會。
中國人民大學復校之初,恢復和新建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法律、中國語言文學、新聞、中國歷史、檔案、計劃統計、財政、工業經濟、貿易經濟、農業經濟、經濟信息管理15個系,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史、蘇聯東歐、外國經濟管理、清史、人口理論、語言文字6個研究所,外語、俄文、體育、電化教育4個直屬教學單位,以及出版社、圖書卡片資料社、青鋒機械廠、附屬中學等附屬單位;學校設有24個本科專業、14個碩士研究生專業。
199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校慶55周年前夕,學校黨委全體會議正式通過以“實事求是”為校訓。這一時期,人大人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實事求是”的校訓,在中國社會發展重大轉折時期關鍵節點發揮著重要作用。1978年,校友胡福明起草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1992年,校友陳錫添發表的《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再次預示著新的發展時期的到來。
復校后的幾屆校領導班子都非常重視黨的建設對學校事業發展的引領作用、保障作用和促進作用,重視教學和科研工作,推動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等各項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特別是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學校傳統優勢學科的地位進一步鞏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完善的梯隊結構、雄厚的學術力量,學科綜合實力大大提高。在1988年第一次全國重點學科評選中,全校共有14個專業入選;在2002年第二次全國重點學科評選中,全校共有25個專業入選。2007年,教育部審核批準中國人民大學8個一級學科和8個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至此,學校已有8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33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居全國首位。
1997年,中國人民大學正式被列為“211工程”建設高校,并獲得重點支持。此后,學校在“985工程”一期建設(1999年-2003年)和二期建設(2004年-2008年)時期,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社會服務、國際交流、校園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形成了以“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為學科特色,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繼續教育為輔助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2003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與蘇州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合作建設中國人民大學蘇州研究院。2009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舉行首批金融學、財政學、漢語國際教育、法律等專業開學典禮。
從1978年至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從“文革”停辦中恢復,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迅速成長,在新世紀初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速前進,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高地三大辦學特色,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以昂揚的姿態,迎接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