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2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4)在京舉行。與會中外嘉賓圍繞主題“構建發展共同體,共創人類新時代”,深入研究闡釋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一系列重要議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向共進。
中國正引領全球發展
在18日舉行的論壇歡迎儀式上,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提出,今天,人類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世界多重危機疊加、全球不確定性增多,在這樣一個以全球合作與共同行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時刻,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開辟一條充滿活力的新道路來應對新挑戰。當前,中國正引領全球發展,攜手各國建設一個更具韌性、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未來,朝著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中國以自身的發展實踐及成就充分證明,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在19日舉行的論壇開幕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肖捷表示,近年來,中國以實際行動促進全球發展,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中國力量。當前,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把自身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與各國共同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政黨治理能力與全球發展密切相關。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陳洲表示,希望各國政黨構建“共生共長”發展共同體,堅持人民至上,凝聚發展共識;構建“公平公正”發展共同體,踐行多邊主義,打造合作新模式;構建“普惠包容”發展共同體,加強文明交流,攜手推進現代化,為共創人類新時代貢獻力量。
為全球發展提供經驗
論壇發布《人類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發展提供的五大經驗,即規模化發展經驗、均衡化發展經驗、和諧式發展經驗、穩定式發展經驗、和平式發展經驗。聚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評估與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提出2050年人類全面發展目標方向。
斯洛文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表示,全球化正進入全新發展階段,迫切需要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特別是要預防出現世界范圍內的大規模戰爭,以更好應對地區和全球性矛盾沖突;預防出現世界性氣候災害,更好應對氣候變化;預防出現全球經濟危機,更好推動經濟發展。《人類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為此提供了有益參考。
“中國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領頭羊,在推動先進技術應用方面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卓奧瑪爾特·奧托爾巴耶夫提出,未來,政府和教育機構應形成合力,把握教育、發展、研究三個關鍵詞,重視基礎研究,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打造卓越的科技創新平臺,匯聚全球人才智慧和力量,攜手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南非共產黨總書記索利·馬派拉認為,當前,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固有弊端不斷顯現,出現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系統性危機。這激發我們對全球發展與治理體系變革進行深入思考。“求發展”是“全球南方”的核心議題和共同話語。“全球南方”應攜手團結合作,把握好這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持續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推動世界繁榮發展、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中國已經在開展南南合作、解決絕對貧困、推動科技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更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總書記德沃·古隆談到,和平是各國友好合作的基礎,也是世界發展與人類進步的前提。只有維護好和平穩定,才能真正共建命運與共的繁榮世界。波蘭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格澤高滋·科勒德克表示,中國發展之所以為世界所矚目,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展現出積極擁抱世界的大國擔當,為全球經濟增長不斷注入新的動力。面對貧困、不平等、綠色發展、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加強對話,以理性對抗沖突,以合作謀求共贏。
推動全球發展形成共識
本屆論壇是中國高校首次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規劃設計的國際論壇。與會者圍繞“全球智慧治理與人類發展新形態”“‘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新能源與全球氣候”“全球糧食體系與安全”“全球文明發展”“青年創新活力與全球發展未來”等主題展開積極研討。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創始院長錢乘旦表示,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兩次世界大戰讓人類意識到,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正確”發展方向和“普世價值觀”,我們必須承認文明的多樣性,承認人類是平等的大家庭,也必須承認每個國家都應當有自己的發展權利和方式。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主任金鑫提出,我們要進一步凝聚“做大蛋糕”的原則共識,將世界經濟蛋糕持續做大,為各國帶來更廣泛的利益;完善“分好蛋糕”的基本規則,加強宏觀政策協調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確保發展中國家共享全球化紅利;提升“分好蛋糕”的可持續性,秉持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為“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專職高級研究員羅思義認為,面對全球發展議題,學術界要承擔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通過不斷尋求真理、傳播真理,幫助世界認清經濟發展的事實、地緣政治的事實、現代化建設的事實,避免被所謂的中國經濟崩潰論等錯誤觀點和思潮誤導,參與世界繁榮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歷史進程,為共同構建和平、發展、可持續的未來貢獻力量。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我們在溝通對話中達成新共識,在相互尊重中謀劃新發展,在互學互鑒中譜寫新篇章,為應對全球性挑戰開展戰略對話、凝聚發展力量、構建新的對話平臺。
(原文刊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10月2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