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全球挑戰與全球治理:中國青年的政策設計”論壇舉辦。本次論壇是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4)的分論壇之一,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傳播與國際勝任力語言中心承辦。論壇旨在激發青年智慧,共議全球議題。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燕京理工學院等高校青年師生共聚一堂,圍繞包容性增長、可持續發展、綠色未來、全民健康和優質教育等全球議題展開熱烈討論,為推動全球治理和社會發展發出中國青年的聲音。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馮仕政,新華社國內部中央新聞采訪中心外事采訪室主任楊依軍,中國人民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唐穎,團委副書記吳秋翔,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李臻云、黨委副書記李佳偉、副院長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傳播與國際勝任力語言中心主任田麗麗出席本場分論壇。外國語學院2023級碩士生王濟生和2022級本科生劉丞杰主持分論壇。
馮仕政在致辭中表示,中國人民大學一直致力于培養具備強烈文化認同感、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下一代人才,成立了國際傳播與國際勝任力語言中心。未來,中國人民大學將繼續支持青年積極思考和探索解決全球問題,為全球治理做出貢獻,并在國際舞臺上積極發聲、增進世界對中國的理解。
楊依軍以“胸懷兩個大局,講好中國故事”為題作主旨演講。他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生動闡述了中國與世界、歷史的中國與時代的中國、寫好自我人生故事與講好中國故事等三組關系,激勵新時代青年學子不斷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勝任力素養,肩負起時代使命。
田麗麗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傳播與國際勝任力語言中心致力于將國際勝任力融入外語教育中,通過系統化的教學體系和訓練體系,培養學生在植根家國情懷的同時能夠用跨學科方法思考全球議題,并提出中國青年的解決方案。
外國語學院2022級本科生李卓群代表人大青年學子發布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挑戰與全球治理:中國青年的政策設計》報告。法學院2023級本科生嚴陳麒、國際關系學院2023級本科生李炎峰和外國語學院2023級本科生何一塵分別展示優秀成果。外國語學院2022級碩士生邢博發布中國人民大學“聽懂中國·用外語講好中國學術”實踐成果。外國語學院2022級碩士生趙瀟分享其在國際組織的實習經驗。
本場分論壇設立兩個工作坊:“國際勝任力素養實踐工作坊”和“聽懂中國·用外語講好中國學術工作坊”。
“國際勝任力素養實踐工作坊”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階梯活動區舉行,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傳播與國際勝任力語言中心教師徐紅霞、楊濱瑜、張玉榮、楊揚、林慧和馮瑞敏主持,外籍教師Duane Duguid、Rebecca Duguid、Steven Tice和北京外國語大學Diana Tice點評。
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活動是“國際勝任力素養實踐工作坊”的最大亮點。共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燕京理工學院的200多名師生參加了本次工作坊。活動一共設6個互動小組,中國人民大學12個實踐團隊帶著自己對全球議題的思索,圍繞“可持續發展與智慧社區”“綠色未來與氣候行動”“全民健康與幸福生活”“優質教育與全球發展”“包容性增長與社會平等”等話題進行提案海報展示,各高校學生代表參與研討。
海報展示之后,各小組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基于提案內容進行豐富的研討活動,包括問答、角色討論、研討結果總結匯報和外教點評等。其中,角色討論環節要求學生從提案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相關方(如政策制定者、技術研發者、非政府組織、企業等)的角度來對提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案,通過多維度的視角與創新的活動形式,工作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展示了學生們在全球議題上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傳播與國際勝任力語言中心外籍教師Duane Duguid, 首都師范大學大學英語教研部主任、全球勝任力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秀峰,燕京理工學院人文教育學院副院長劉娜娜,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傳播與國際勝任力語言中心執行主任王紅對工作坊進行了總結點評。
“聽懂中國·用外語講好中國學術工作坊”在北京城市圖書館燕華廳舉行。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級本科生黃梓涵主持。唐穎、吳秋翔、李臻云、李佳偉,以及德語系教師徐胤、英語系教師姜艷、法語系教師王智超等參加。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以“聽懂中國”項目為依托,組織了系列人才培養活動,累計吸引了超過2000名來自不同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參加。今年以來,圍繞“用外語講好中國學術”這一主題,活動組織了包括外國語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經濟學院等多學院參與的八支研究生和本科生混編隊伍,孵化出八大學科學術腳本。本次論壇呈現的“外語+學科”成果,展示了新時代大學生用外語展現中國學術、中國故事、中華美學魅力的能力和本領。
論壇上,每支實踐隊伍都以“多語種+微紀錄片”的形式,圍繞歷史、法學、哲學、教育學等八個學科主題,結合在西安、長春、杭州、十堰等七個地區的實地調研,呈現了他們“用外語講好中國學術”的過程以及成果。
吳秋翔、徐胤分別從對“先鋒社會實踐”體系的理解以及自身的跨學科交叉學術經歷對各實踐團的成果展示進行了點評。
李臻云對實踐團的努力成果和創新精神表示肯定,鼓勵青年學子保持這份熱情和追求,堅持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厚植家國情懷、增強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努力成長為具有國際傳播能力和國際勝任力的復合型人才,為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開創人類新時代作出自己的貢獻。
分論壇十一以青年方案為核心,推動青年領航,以展示互動、思想碰撞為鮮明特色,展現了中國青年的創新思維與全球視野。本場論壇不僅為學術交流提供了平臺,也激勵了更多青年肩負起推動全球發展的責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