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中國人民大學三周年來臨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深入貫徹《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推進會暨2025—2027三年行動計劃工作部署會,系統謀劃、全面部署未來三年學校各項重點工作,為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貢獻人大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主持全體會議并作總結講話,校長林尚立作工作部署。
會議主要任務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疾煺{研時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部署,面向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疾煺{研時重要講話精神“五年大考”、面向建校90周年和2037建校百年,系統謀劃、全面部署未來三年學校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昂揚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張東剛指出,《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對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更好發揮教育強國建設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作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張東剛強調,要提高政治站位,更加深刻認識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性、緊迫性、系統性,深刻領會實施《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的政治意義、人民意義、戰略意義。要堅持系統思維,牢牢把握貫徹《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中的幾個重要關系:一是處理好謀劃全局與重點突破的關系,在學科布局、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維度建立與國家戰略需求的動態適配機制、及時調整機制和前瞻布局機制,瞄準智慧治理、涉外法治、全球治理等戰略急需領域實施精準滴灌,實現“全局著眼”與“重點落子”的辯證統一。二是處理好守正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關系,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深度融入知識創造全過程,在筑牢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底色”的同時,以AI技術和智慧理念重構學科發展生態,實現“基因傳承”與“范式革新”的辯證統一。三是處理好規模擴容與內涵發展的關系,建立并持續優化適應一校多園一體化發展的育人體系、科研體系、管理服務體系,在“高水平規模擴容”和“高質量內涵發展”的雙向互動中實現辦學實力提升的辯證統一。四是處理好擔當作為與風險防控的關系,既要保持“敢為天下先”的開拓銳氣干事創業,又要以安全穩定成效確保改革發展效能,在守牢底線中夯實發展根基。未來三年,要從強化黨建引領、拓展資源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凝聚共同意志等方面重點發力,匯聚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強大動能。
林尚立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三年來,學校事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成效顯著。學校召開此次會議,旨在進一步明確戰略目標、壓實重點任務、凝聚發展共識,謀大局、抓機遇、邁實步、齊奮斗,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努力成為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先鋒力量。
林尚立強調,要把握發展脈絡、錨定發展目標,在融入國家戰略、搶抓時代先機中展現作為擔當,在服務教育強國戰略與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作出引領性貢獻。他從六個方面就三年行動計劃重點任務作出部署。一是以創新創造創業為核心,重塑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二是以一流學科培優為突破,重塑學科發展生態體系;三是以文科實驗室建設為驅動,支撐重大科研項目有組織聯合攻關;四是以引才育才為重點,加快造就結構合理人才梯隊;五是以AI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為支撐,加強高質量學科基礎設施建設;六是以戰略人才培養和文明交流互鑒為己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林尚立指出,要鍛造多元能力,強化服務國家戰略之“能”、鍛造項目謀劃之“功”、提升善用技術之“效”、筑牢基層治理之“基”,以“大謀劃”擘畫未來,以“大創新”突破藩籬,以“大行動”彰顯擔當,向黨和國家交出一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新路答卷。
學校黨委常委朱信凱、鄭水泉、何力、王易、馮仕政、鄭新業、支曉強、青格勒圖結合職責分工作大會交流發言。
下午,會議進行分組研討并進行大會總結。各二級組織機構主要負責同志分為7組,對《中國人民大學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會議討論稿)》進行討論,圍繞學校領導在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交流認識體會,共同探討未來三年的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就更好落實學校黨委的工作部署建言獻策。
分組研討結束后,總結會議召開。支曉強主持并作會議總結。
大家一致認為,學校三年行動計劃主題鮮明、重點突出、方向明確、措施具體,系統謀劃、全面部署了2025到2027年學校的重點工作,明確了“決戰2025:立柱架梁、系統筑基,攻堅2026:提質增效、全面突破,決勝2027:長效發展、整體躍升”的行動步驟,為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凝聚創新共識、匯聚奮進之力、激發強大動能。
校長助理,學校黨委委員、紀委委員,學校教代會常設主席團成員,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及各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及各分委員會主席,全體中層領導干部,各學院內設系(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全體正科級干部等近千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