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外學界的大師們是參天大樹,我也許是其中的一支細細的枝條,或許是其中的一片樹葉。”12月17日,衛興華以其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領域的卓越貢獻,獲得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談起自己的成就時他仍舊謙遜。
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最早系統研究和論述了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理論,最先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六十余年,衛興華在我國經濟學界具有舉足輕重的理論地位和巨大的學術影響力,被學界稱作“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杰出代表,被境外媒體譽為“《資本論》研究權威”、“中國穩健的改革派經濟學家”。
“馬克思主義信仰給了我最大的人生動力”
衛興華先后取過三個名字。1925年,他出生在山西省五臺縣善文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家中取“金童玉女”之意,為他取乳名“玉童”。考東冶鎮高小時,小學老師給他取“官名“衛顯貴,希望他將來榮華富貴。他從小目睹日軍暴行,立志抗擊日寇、振興中華,到日軍占領的東冶鎮上高小附屬中學補習班時,又把名字改為衛興華。
1946年,衛興華參加了黨的地下工作,并于1947年在解放區正式入黨。后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嚴守黨的秘密,沒有暴露身份,出獄后轉到北平繼續從事地下工作。此后,衛興華先后在華北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教研室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
讀政治經濟學研究室研究生之前,衛興華連“政治經濟學”這個詞都沒有聽說過,由于沒有基礎,他只好“笨鳥先飛”,把全部時間都用來學習,幾乎從來沒有休過節假日,“雖然苦讀書、讀書苦,但當自己弄懂和把握了博大精深的馬列主義的有關基本理論和方法,并獲得成績時,又會有苦中有甜、苦中有樂的收獲感。”
“我的命運是和我們黨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我們黨和國家的命運走曲折道路的時候,我的命運也是曲折的。”改革開放以前,幾乎每次“左”的政治運動衛興華都是挨整的對象。1957年“反右”時他被劃為“中右”,“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叛徒”“特務”,遭受到殘酷的迫害。
在人生最艱難、最無助、生命沒有保障時,他給自己的最低要求是既不自殺,也不被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給了我最大的人生動力。”衛興華說,“新中國建立后,中國站起來了,敢和最強大的西方國家抗衡,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共產黨是追求真理、為人民謀福利的,即使一時犯了錯誤,也一定能改正。改革開放后,中國創造了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真理在交鋒中迸發火花”
衛興華的治學態度是:不唯上,不唯書,不唯風,不唯眾。他求真求實,追求真理,搞研究也好、講課也好,從來不會隨著“風向”左右搖擺。他說,“馬克思主義揭示和追求的是真理,我就要用追求真理的精神去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衛興華發表的論著與當時“左”的政治氛圍保持了距離,沒有為“左”的理論和政策進行過論述和宣傳。上世紀50年代,針對當時在國內流行的蘇聯政治經濟學教材中的一些觀點,還是年輕教師的衛興華在三個問題上提出了不同意見:一是貨幣沒有階級性;二是抽象勞動不是商品經濟范疇;三是反對“固定資本的周轉快慢影響利潤率高低”的觀點。這三個意見后來都被認為是正確的。
粉碎“四人幫”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衛興華獲得了理論精神上的解放感,更是積極地參與到理論工作的撥亂反正中。他先后在《光明日報》發表了《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和《略論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并在《哲學研究》發表《關于生產力的內容和發展生產力的問題》,對批判所謂“修正主義的唯生產力論”及宣傳上層建筑決定論、生產關系論決定論等觀點進行矯正。《關于生產力的內容和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一文更超越了生產力二要素、三要素的框框和爭論,提出了生產力多要素論。
“爭論是有必要的。經濟學的發展、理論的發展是不怕交鋒的。有時候真理就是在交鋒中迸發出火花的。”衛興華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不是簡單地照搬馬克思的著作,必須深刻地學習領會、把握馬克思主義原著的精髓,在理論上進行創新和發展。他從整體性和系統性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馬克思著作中難解或被錯解的諸多問題,對誤解錯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有關問題,都進行了理論是非的辨析,被學界稱為“經濟學理論的清道夫”。
“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理論工作者應該學習衛興華教授,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性,真正做到理論自信。”著名經濟學家洪銀興談到衛興華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與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和經濟改革與發展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時極為感佩。
在長期的理論研究工作中,衛興華提出了諸多前瞻性的理論觀點,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改革事業做出了理論貢獻。1959年,在國內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1986年,最早系統研究和論述了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理論,并提出了縱向二層次調節理論,這與后來中央提出的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經濟內涵相接軌。同年,在國內較早提出探尋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問題,這又與中央后來提出的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觀點相吻合。
對改革和發展中的一些前沿性理論問題,衛興華也有前瞻性研究。在國內較早論證了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同時存在的客觀依據;肯定和論述了國有經濟之間應進行競爭的問題,突破了社會主義消滅競爭只有競賽的傳統觀點;較早提出并堅持效率和公平相統一與并重的分配原則;最先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突破生產力二要素三要素之爭,提出運用馬克思的生產力多要素論發展我國生產力。對轉變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問題、對改革和搞好國有經濟問題,他都有系統深入的研究。
“我覺得目前有一個很重大的問題,就是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些年來我不斷地寫文章,從正面闡述、力求創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和闡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澄清一些理論是非。”幾十年來,衛興華筆耕不輟,發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研究》等文章近1000篇,出版《走進馬克思經濟學殿堂》等著作40多部,成為中國最多產的經濟學家之一。
衛興華認為,中國對待西方經濟學有兩種不好的、不應該有的傾向,改革開放以前,把西方經濟學“罵倒”,現在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對西方經濟學由“罵倒”變成“拜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被邊緣化了。“學好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同時也要學好西方經濟學。這樣才能判斷是非,才能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過程看得清楚。”
“我還在燃燒呢!”
如今,衛興華已經年過九十,每天學習工作時間仍然不少于八個小時,至今還在擔任博士生導師,并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他說,希望通過勤學、勤思、勤寫繼續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我不贊成讓老同志‘發揮余熱’的提法,我還在燃燒呢!”
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精髓傳承下去,是衛興華近年來苦苦思索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中,他堅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既教授知識,也傳遞信仰。他認為,無論對西方經濟學的借鑒和評判,還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學和闡釋,都要結合國內外的經濟社會實際來進行,要讓學生們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性和與時俱進的品格。
“在馬克思主義被一些人淡化、邊緣化的情況下,人民大學應該在這方面更好地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更好地發揮我們的帶頭作用。”在人民大學學習工作60多年,衛興華對學校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他說:“有人民大學就有我。我關心人民大學的發展,希望人民大學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學生們曾送他一幅詞匾:“傾一腔熱血,攜兩袖清風,默默以育人為樂;招八方弟子,探九州方圓,時時憑真誠敬業”。對于青年一代的成長,衛興華也充滿希冀,并用“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勉勵他們刻苦學習、刻苦鉆研,希望他們理論功底扎實、知識面宏厚、人品文品兼修,“希望我們的青年教師、青年學生能夠出世界級的經濟學泰斗、經濟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