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師,祝賀你破格晉升為教授,希望你在學校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氛圍中,做好新文科、新農科、新工科有機融合的研究,始終做面向三農問題、面向農業強國的真科研,繼續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立德樹人,早日成長為引導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4月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特地來到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為破格晉升為教授的葉紫薇送上聘書。
29歲,博士畢業入職不到3年,通過戰略性人才職稱評審學校提名制度這一超常規方式,“95后”葉紫薇從助理教授破格晉升為教授。
從啟動提名程序,到召開學院-學部-學校學術委員會,再到學校審議通過,堅持嚴格程序和標準。這是屬于葉紫薇的故事,也是中國人民大學近年來開展人事人才評價體系改革的又一行嶄新注腳——重視人才、渴求人才、激發人才,讓青年人才在創造期、成長期,持續不斷地得到更好的尊重、培養和發展。
博士畢業時,葉紫薇牽掛著中國“三農”問題,懷抱學以致用的理想,從大洋彼岸學成歸國,只為把研究做在中國大地上。
學術研究中,她用交叉學科思維破解農業政策難題,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將生物育種經濟研究寫進Science,取得中國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歷史突破。
為學,她主持并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委托課題,立足國家戰略需求,探索世界前沿問題,持續產出學術成果助力農業政策完善。
為師,她與學生共同成長互相成就,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天空熠熠閃爍,開設課程廣受好評,所帶班級榮獲校級示范班集體(先鋒團支部)等一系列榮譽。
“實現學術理想,人大能提供更多機遇”
時針撥回到2022年初春,剛剛從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葉紫薇,面臨著人生的重要抉擇:留美工作還是回到祖國?如果回國,要入職哪家高校?
面對美籍博導的期待和國內外眾多高校遞來的橄欖枝,葉紫薇經過一番思索,最終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具有鮮明的實踐和問題導向,需要在和政策的聯動中推動學術成果落地,只有身處中國研究和現實發展的大局之中,才能及時感知并解決國家的需求,運用專業知識為社會發展的大船保駕護航。”
懷揣著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葉紫薇選擇回到祖國,繼續以學術為志業,把研究做在中國大地上。
“要實現學以致用的學術理想,中國人民大學能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機遇”,在葉紫薇看來,人大為政府決策提供咨政建議的重要角色,人大農經學科與國家農業政策制定的緊密聯系,都與她的學術理想高度契合。
“中國,意味著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大地,意味著立足實踐解決真問題;把中國和大地結合起來,則意味著要立足于中國大地去看世界,從全球化視角回應中國問題。” 葉紫薇的研究不僅扎根中國現實,還立足中國戰略需求去探索世界前沿問題。
在學術研究中,她聚焦農業生物經濟方向,尤其關注生物育種技術的經濟、環境問題及相關政策研究,在玉米田里尋找經濟學密碼,將關于生物育種抗蟲玉米的研究寫進Science。
在延安清涼山,她與新入職的同事一起參加“紅色之路”青年教職工主題實踐,感受學校的紅色基因傳承。在海歸人才掛職農業農村部鍛煉期間,她完成一段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的“雙向奔赴”,“不僅在研究視角上更加開闊,對政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她主動思考學術和政策之間的差異,并在二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以我最新發表的文章為例,研究對象涉及國外的生物育種玉米產業,但呼應的還是中國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國家正在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政策如何制定、產業如何發展,有很多問題亟待解答?!?
“教學相長是我努力的方向”
在學生心里,年輕的葉紫薇像一棵樹,既是投下蔭涼的木葉,也是托舉理想的枝椏。
作為任課老師,葉紫薇為本科生開設《計量經濟學B》、為研究生開設《環境價值評估》等課程,授課規模覆蓋本碩博近200名學生,課程內容和授課風格都廣受好評。
(葉紫薇與學生在一起)
學生陳則霖在每周一次的組會上與她探討研究,“從理論框架構建到計量模型選擇,葉老師都給我細致講解。遇到困難時,她總能悉心指導,為我們搭起通往研究彼岸的橋?!?
作為2023級本科新生智農班的班主任,葉紫薇對班里十多名初入大學的學生給予了從學業到生活的全方位關懷。
學期初,她細心謀劃與學生的“破冰”茶話會;合唱節時,她與學生躍動的音符和聲共鳴;一場場促膝長談將師生共度的時間銘刻成難忘的回憶,最終濃縮在一張“2024年中國人民大學‘示范班集體’(先鋒團支部)”的證書上。
早在本科期間就立志成為大學老師的葉紫薇,在實現這個愿望后,將“教學相長”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根據學生的特點、才能和愿望去相應地培養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這也是我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
(葉紫薇在四川南充、吉林遼源調研)
集多角色于一身的葉紫薇,需要兼顧教學、科研、學生指導、調研實踐等各項工作,但她從不吝于和學生們分享學習和人生經驗。“在大學這個非常多元的環境,應該去認識自己、去探索自己的內在熱情所在、價值和意義所在。”
“在人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賽道”
入職人大不到三年,葉紫薇面臨著青年教師普遍存在的多重壓力,但人大有組織的科研機制、有溫度的考核方式都讓她更加確信自己當初的選擇無比正確。
“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最開始能做的就是適應和調整自己,維持一種動態平衡。”一方面需要在教學和培養學生上投入大量時間,一方面不能放下手頭的科研進展,葉紫薇開始嘗試“間歇性科研”,在火車上、在飛機上,甚至在犄角旮旯拿出電腦“見縫插針”地做科研,在不斷探索兼顧教學和科研的過程中,她完成了身份轉換和自我成長。
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閾限階段,在自己積極探索之外,葉紫薇也得到了來自學校和學院層面的支持。“學校做了很多制度上的設計去解決這一問題,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賽道,你擅長什么、喜歡做什么,專心致志地做下去就好了。”
在人大,葉紫薇用“不急功近利”和“有溫度”形容學校和學院兩級的教師評價體系,她覺得自己沒有被“硬指標”約束,“學院倡導老師和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有組織科研,雖然有一定的考核要求,但每一項指標的制定都充分考慮研究領域學科特征和青年教師發展特性?!?nbsp;
葉紫薇慶幸自己能在這樣一個“有溫度的生態環境”中追逐自己的學術理想,學校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破五唯、立新標”,“沒有用論文數量催熟成果,而是鼓勵我們像培育作物那樣深耕研究?!边@種尊重研究規律的治學氛圍讓她得以把過往積累的學術經驗,因地制宜地嫁接在中國問題的砧木上,耐心培育扎根中國土壤的碩果。
葉紫薇的故事,也是人大青年教師群體的縮影。
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持續深化人事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人才發展規劃的引領作用,加速構建具有人大特色和示范效應的高等教育人事人才工作體系。正如黨委書記張東剛所說:“人才是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
早在2023年8月,青年教師高昊宇在入職四年后破格晉升教授,成為屆時中國人民大學新世紀以來學校自評的最年輕教授、首位“90后”教授。其他3位破格晉升教授人選分別為34周歲(2位)和35周歲,均系在各自學科脫穎而出、取得突出成果的優秀青年人才。
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看來,“高校人才隊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良好的人才生態既是人才的‘孵化器’,也是大學的重要‘軟實力’。為構建一流的人才生態,必須聚焦于把好引進關、營造優良環境,并且深挖動力源泉,以此厚植一個群賢畢至、競相進步的肥沃土壤?!?
重塑多層次、全鏈條的人才發展格局,構建涵蓋多類型成果認定方式的人才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開辟多元化、可選擇的人才發展通道……
中國人民大學開放各類晉升通道,既鼓勵競爭又尊重貢獻,讓各類人才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每一位教職工干事有“勁頭”、拼搏有“盼頭”、事業有“奔頭”,真正實現人才“出得來”“接得上”“撐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