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抗日戰爭結束后,國內一度出現和平建設的曙光,解放區各項建設事業急待開展。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邊區政府委員會提出在本邊區創辦高等學校、培養急需的建設人才的意見。經邊委會討論,決定創辦新華大學,后定名為北方大學。經中共中央推薦,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任命范文瀾為北方大學校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中共中央還陸續從延安選派干部到北方大學工作,包括艾思奇、陳唯實、樂天宇、徐緯英、陳荒煤等。晉冀魯豫邊區黨政機關亦先后將一些干部調入北方大學。
北方大學辦學宗旨是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事建國工作的各項專門人才,辦學方針是重點建設培養解放區發展經濟生產所需人才。以實事求是、團結友愛、耐勞樸素、活潑愉快為校風,確立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針,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大膽創新,不斷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設置,并把政治思想工作同教學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1946年6月,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建國及主張建立聯合政府的努力被破壞,全國人民的和平愿望落空。為了備戰,1946年10月北方大學由河北邢臺遷往山西長治。1948年5月,除農學院外遷回邢臺。
從1945年11月到1948年7月的兩年多時間里,北方大學先后開辦行政、財經、文教、工學、醫學、農學、藝術七個學院和歷史、財經兩個研究室,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培養、輸送了2000多名各專業干部。
北方大學繼承和發揚了延安的革命教育傳統,為邊區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在晉冀魯豫邊區建設史上留存歷史的足跡,而且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新型高等教育事業的繼續和發展,在黨辦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