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為造就成千上萬的革命干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決定創辦陜北公學,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為陜北公學校長兼黨團書記。陜北公學實行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一所革命的大學。
1937年11月1日,陜北公學正式舉行開學典禮。陜北公學的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是“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為此制定了“幫助青年獲得抗戰中實際工作的方法與民族自衛戰爭的最低限度的理論基礎”的教育方針,并根據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原則制定教學計劃,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教學內容少而精、教與學一致確定為教學工作的原則。學制分為兩種,一是普通隊(即學員隊),一是高級隊,要求有所不同。教育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抗戰的基本理論;二是抗戰的政策和方法;三是指揮民眾進行武裝斗爭的基本知識;四是對目前時局的認識等。在辦學過程中,陜北公學形成了“忠誠、團結、緊張、活潑”的校風。毛澤東同志非常關心學校辦學工作,據《毛澤東年譜(1893-1949)》記載,毛澤東曾先后10次到陜北公學發表演講,6次為陜北公學題詞,他曾說:“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
1938年4月底,中共中央書記處和組織部決定必須突破地理與條件的限制擇地,堅持發展陜北公學,并決定在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新正縣(現旬邑縣)湫坡頭鎮看花宮等村增設陜北公學分校。7月7日,在抗戰一周年紀念日之際,陜公分校正式舉行開學儀式。分校的教學方針、教學制度、教學組織、課程設置等均沿襲總校。1939年1月,陜公總校從延安遷入栒邑看花宮與分校合并,仍然由成仿吾任校長兼黨團書記,共有學員600多人,主要任務是辦大學部(高級隊),培養行政、民運及文化方面的高級干部。
黨中央1939年6月決定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聯合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開赴華北敵后辦學。
陜北公學在辦學兩年內,培養了6000多名抗戰干部,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加上1939年冬天復辦的陜北公學在兩年內培養的3000多名干部,共培養了10000多名干部。他們畢業后,被分配到全國各個戰場、各條戰線,在革命戰爭的烈火中,在群眾運動的激流中鍛煉成長。這是陜北公學教育的偉大成果,是陜北公學對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