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要加強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黨創辦人民大學的故事,激勵廣大師生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
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中國人民大學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有這樣一群人大學子,他們化身“知識區up主”,和歷史中的“先鋒分子”隔空對談,講述屬于青年人的人大校史故事。
校史故事能給予我們怎樣的精神力量?
86年前的那批陜公青年、那批毛澤東同志筆下的“先鋒分子”,書寫下了這樣的青春故事:“我們踏上晨煙繚繞的山崗,唱起了第一首勞動的歌——延安城?!薄拔覀兩钣X過去二個月中學習的努力程度不夠,需要來一次學習的突擊競賽,把過去一切不好的現象克服下去,求得戰斗的進步?!?
翻開歷史的書頁,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是一群年齡相仿的“青年”。
陜北公學誕生于抗戰烽火之中,聚集了全國乃至海外華僑的優秀兒女,培養造就了無數“先鋒分子”,是“中國進步的一幅縮圖”。以陜北公學為起點的人大校史,見證著愛國青年的青春熱血,蘊含著把青年更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的實踐力量。為了讓“先鋒分子”們的故事被更多人所了解,為了更好地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學校正式上線“校史青年說”系列微視頻,透過一手史料、真實故事,來一次與“先鋒分子”們的深度交流。從跨越時空的精神對答中,尋找未來前進的方向。
我們將聽到哪些校史故事?
探尋校史中的“精神密碼”,“校史青年說”系列微視頻每集將以2-3個問題發問。預計分為8季100集陸續推出。欄目設計上,預計分為:“人大通史”“校史拾英”“先鋒故事”三大模塊,分別介紹人大的基本歷史、校史中的動人故事、人大人中的先鋒榜樣,層層深入解讀史料,闡發青年感悟思考。讓我們一起從歷史研究中探索前行的力量!
系列微視頻將創新形式,以“知識區UP主”風格,將概念變成畫面,把文字串成故事,讓歷史檔案“活起來”!
第一季分集簡介
001 如何在戰火中辦一所大學?
002 一字之差,有何深意?
003 如何用八個字形容一所學校?(上)
004 如何用八個字形容一所學校?(下)
005 他為什么叫“媽媽校長”?
006 穿越回陜公,你會看到什么?
007 三個月“大學”畢業是什么體驗?
008 最長題詞之一,為什么給這個學校?
001 如何在戰火中辦一所大學?
1937年9月14日,一則這樣的“招生簡章”在《新中華報》上刊載:“學?!?個系,確定招生1000人……學習期限半年到兩年。畢業后發給畢業證書,并介紹到各地參加工作?!眱H僅20天后,這所學校就招收了近300名學員到校,還有數百名在全國各地報名、參加考試的青年。而他們將開啟的,也是一段永載史冊的征程。這所在戰火中誕生的大學,就是陜北公學。
002 一字之差,有何深意?
從“大學”到“公學”,雖是一字之差,背后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興辦抗戰教育的堅定決心,和這所學校廣泛吸收海內外優秀愛國兒女的鮮明特色。盡管草創之初只有1800元法幣開辦費,陜北公學這所匯集了愛國青年的學校,在黨中央的支持下,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篳路藍縷中開啟了她的征程。陜公所承載的,正是造就更多的“革命種子”,將他們播撒到各地,撐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片天。
003 如何用八個字形容一所學校?(上)
毛澤東同志對陜北公學寄予厚望,親自為學校定下忠誠、團結、緊張、活潑的校風。忠誠,就是忠于人民,忠于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面對尚不明朗的抗戰未來和萬千迷茫中的人民,只有忠誠于信仰,革命的方針與辦法才能執行,全面的民族的革命戰爭,才能出現于中國,才能最后戰勝敵人。團結,就是團結互助、民主自由的統一戰線作風。陜北公學“聚集了全國乃至海外華僑的優秀兒女”,團結奮斗,正是使陜公能夠在抗戰烽火中迅速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
004 如何用八個字形容一所學校?(下)
緊張,就是紀律嚴明,行動迅速,雷厲風行。陜公成立之時,正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的危難關頭?!皯鸲返膶W習”“戰斗的生活”既是陜公師生的真實寫照,也是每一位愛國青年保家衛國的責任感、使命感的集中體現?;顫娋褪浅瘹馀畈D苦奮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延安雖苦,但陜公學子們始終保持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校歌中所唱到的“昂頭看那邊,勝利就在前面”正是這一精神的真實寫照。
005 他為什么叫“媽媽校長”?
在陜北公學的歷史上,曾有這樣一位校長,他像關愛自己的子女一樣關心學生。“成媽媽”“媽媽校長”的稱呼曾在陜公學生中廣為流傳,而他,就是成仿吾老校長。翻閱《陜公生活》《陜北公學》等文獻,我們在文字中了解“媽媽校長”稱呼從何而來,感受成仿吾老校長對待學生猶如孩子的慈愛之心,聽他對青年學子的諄諄教誨,當代青年整裝再出發,踏上新時代征程!
006 穿越回陜公,你會看到什么?
陜北公學的生活十分艱苦,在缺水少糧,上課也沒有桌椅的情況下,陜公的青年們依然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們夜以繼日地研讀理論、增長本領,既有緊張嚴肅的軍事生活,也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如今,86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依然能賦予我們向前的動力,激勵著我們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007 三個月“大學”畢業是什么體驗?
特殊的歷史時期,特別的課程安排理念,注定了這將是一所特別的“大學”。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形勢決定了陜北公學的教育內容的特殊性。“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課程設置,為的就是把無數青年培養成為抗戰干部和“革命的先鋒隊”。歷史和現實證明,陜公的辦學實踐,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陜北公學無愧于“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的歷史評價,更無愧于黨和人民的希望。
008 最長題詞之一,為什么給這個學校?
163字的題詞,為何能跨越時空、彰顯蓬勃的力量?先鋒分子,為何成為今天黨的殷切期待、祖國和人民的殷切期待?讓我們一同跨越86年風雨兼程的奮斗之路,回到紅色基因的起點,去思考毛澤東同志為陜公成立題詞背后的深遠考量,努力成長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始終奮進在新時代前列的先鋒分子!
本期校史故事,一起了解“陜北公學”名字的由來
為什么是“公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所有的學校都在南渡南遷之時,中國共產黨迎著敵人的炮火,在陜北建立了一所具有國民性質的新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陜北公學。
最開始,校名被定為“陜北大學”。但當向國民政府提出了辦學申請時,由于國民政府擔心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會對自己帶來威脅,便以已經批復成立抗日軍政大學為由,拒絕了這一辦學請求。但為了順利辦起這所學校,成仿吾老校長等人便把“大學”改為了“公學”,這體現了黨興辦抗戰教育的堅定決心。而“公學”二字,還體現了對學生群體多樣性的考慮。
陜北公學的招生簡章中強調“不分性別、出身、職業、黨派信仰、只要有志于抗日救國皆可報考?!闭缋罹S漢所說:“我們的學生,并非是中學生進大學,實際上留學生、大學生、中小學生都有,叫公學,更符合實際,學生們也都滿意?!?
艱苦,但為什么還要辦?
然而,公學的初創并不容易。她沒有得到國民政府的任何經費支持。僅有的辦學經費,是陜甘寧邊區政府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撥付給陜北公學的1800元法幣開辦費,并給予了教員和學員相應的補貼。陜公也“自食其力”,發動廣大師生向社會募捐,毛澤東同志甚至親自為陜公募捐。
正是在黨中央的支持下,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陜北公學,這所匯集了愛國青年的學校在篳路藍縷中開啟了她的征程。那么,既然如此艱苦,為什么還要辦陜公呢?
或許我們能從毛澤東同志在陜北公學開學典禮的講話找到答案——在這篇名為《目前的時局和方針》的演講中,毛澤東同志說:“我們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他們是有革命理論的,他們是富于犧牲精神的,他們是革命的先鋒隊。”在他看來,陜北公學的學員們都是革命方針與辦法的執行者,是民族革命戰爭的脊梁,是贏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障。
“只有依靠成千成萬的好干部,革命的方針與辦法才能執行,全面的民族的革命戰爭,才能出現于中國,才能最后戰勝敵人?!币虼耍m然名字看似只是一個小小的“公學”,陜公所承載的,是造就更多的“革命種子”,將他們播撒到各地,撐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片天。
胸懷坦蕩,滿腔熱血的陜公青年,扎根于延安這片精神熱土之上,扛起了拯救華夏民族于水火的重任。鑒往知來,初心永駐。戰火紛飛的歲月雖然遠去,但革命先輩的身影將伴隨一篇篇生動鮮活的校史故事,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陜北公學血脈中的紅色基因,也將如延河般奔流不息,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大學子。
原文鏈接:[中國人民大學官微]人大青年變身“知識區up主”,在新時代講好校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