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陳愛雪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鄭泰森 (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參事、河南省文化產業智庫專家組組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石培華 (南開大學現代旅游業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
宋洋洋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主持人:
郭人旗 (本報記者)
(游客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進行AR體驗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供圖)
文旅產業具備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極大潛力和空間
主持人:根據概念闡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是塑造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如何認識新質生產力同文化和旅游之間的關系,新質生產力的特性對文旅發展提出了哪些要求?
鄭泰森: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門類中,文旅產業是關聯度好、融合性強的產業,也是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潛力和空間很大的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文旅產業本質上是綠色產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離不開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其發展方向是數字化和智能化。與先進科學技術深度融合的文旅文創產業是未來產業,通過文化創意形成的內容豐富、形式創新的文旅新業態,也屬于新興產業范疇。
因此,在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客觀要求文旅產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更廣泛、更深入,使綠色發展成為主旋律。與科技創新相融合,更廣泛地采用先進技術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增強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和吸引力,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石培華: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以人才為第一資源,以科技發展為重要支撐,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具備這些典型特征,文旅產業是典型的創新創意驅動產業,人是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科技是現代文旅產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當代文旅發展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特征。
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體現了在我國高質量發展縱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我國對新科技、新模式、新道路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迫切需求。未來科技的持續變革將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進而構建全新的生產和生活形式乃至全新的文明形態。這將對文旅產業的產業結構、組織方式、產品體系、消費行為、互動關系產生重要影響,文旅產業應思考如何在新質生產力主導的更激烈的變革中順應時代潮流,依托兩者的共生伴生、相互促進的關系更好地提升培育和激發新質生產力的能力。
宋洋洋: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這在文旅產業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人民群眾對文旅消費的需求已經從傳統的景點觀光向休閑度假、深度體驗轉變,釋放出對沉浸式文旅體驗的巨大需求。這一轉變不僅揭示了文旅場景在想象和創新方面的無限潛力,也為我們提供了利用這些場景驅動技術革新、模式創新以及業態創新的獨特機遇。
為響應這一時代呼聲,我們應當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現有文化旅游資源,著力在創新產品供給與滿足公眾需求之間下功夫,融入新科技,拓展新業態,以“新”引領潮流,以“智”塑造體驗,培育開發更多的文化和旅游新產品、新場景。更重要的是,在發展機制上要進一步融合與創新——文化是靈魂,科技是筋骨,金融是血液,要讓這三者相互賦能。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作為靈魂,是引導和激發創新的原動力;科技作為支撐發展的筋骨,為文旅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高效的運營能力;金融作為保障和促進發展的血液,為文旅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將三者緊密結合,才能推動文旅產業實現質的飛躍和高質量發展。
陳愛雪: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是創新,要讓創新起主導作用。這對文化和旅游意味著不能僅限于傳統的文藝活動、觀光游覽等,要擺脫傳統發展方式和模式,通過高科技賦能等模式形成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業態。例如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文旅產業中的應用,提高了文化和旅游內容創作的效率和質量,通過沉浸式體驗讓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感受當地的獨特魅力,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這是通過數字化技術等發現創新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的載體,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
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同文旅產業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主持人:新質生產力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緊密相連,這兩大產業形態在文化和旅游領域具體有哪些體現,如何加以引領發展?
鄭泰森:文旅產業具有雙重屬性,一是文旅產業本身很多新業態屬于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智慧旅游、數字博物館、元宇宙體驗等,同時其發展過程離不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撐。二是文旅產業關聯度高,融合性強,與所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需要直接或間接植入文旅功能。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產物,本身也是文化創意,其所有業態功能都是由創意思維觸發的。
文旅產業隨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與時俱進,相互依存,融合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存共榮。文化創意的理念可以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中發揮促進和引領作用。
石培華:隨著新質生產力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應用場景在生產生活領域不斷釋放,文旅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的雙向滲透持續深入,兩者的結合將對生活生產方式產生新的調整。今天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軌跡呈現出鮮明的科技特征,軌道交通技術的突破讓“高鐵生活圈”激活了國內文旅大市場,完成了對國內文旅消費方式的重塑;移動互聯網、區塊鏈、云計算技術的普及顛覆了傳統的旅游消費和出行方式,也改變了文旅景區的運營和管理方式;景觀設計和視覺呈現技術的應用催生了博物館、紀念館文旅業態的現象級熱潮;大數據、元宇宙、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化和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呈現方式,讓“虛擬旅游”成為未來旅游形態。
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新質生產力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我國文旅發展經歷了從“資源驅動”到“資本驅動”再到“創新驅動”的跨越,完成了文旅產品從“有沒有”的規模投資以擴大供給到“好不好”的創新發展以迎合需求的變革。這一過程,既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帶來的消費升級,也是高鐵、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因素在文旅市場不斷發揮作用的結果。大眾旅游出現了吸引物人造化、旅游形式散客化、消費方式數字化、文旅產業鏈擴大化、文旅發展全域化的趨勢,在進一步提升對科技與創新賦能產品供給需求的同時,也強化了文旅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效益。因此,我國當下文旅產業發展所呈現出的特征同新質生產力的特征高度契合,新質生產力也由此成為研究和理解中國旅游發展模式的一把鑰匙。
宋洋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前景廣闊等特點,能否與兩大產業結合,或者說文旅產業的迭代升級能否匹配兩大產業的賽道方向,是文化和旅游領域生產力變革的重要表征。因此,需要我們前瞻謀劃文化和旅游提質升級,促進技術創新、內容創意、生產方式、業務模式、組織結構等全面革新,不斷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
具體來看,重點聚焦智能旅游、數字文化產業、文旅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其中,智能旅游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務體驗,不僅提高了旅游效率和質量,也為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開辟了新路徑。數字文化產業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創意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打造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既保護和傳承了文化資源,也滿足了現代人的文化需求。文旅數字化轉型則緊扣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從資源的數字化資產化切入,重構傳統業態的生產過程與消費方式,釋放和活化資源潛力。
陳愛雪:隨著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的加快,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發展革新,人民群眾對旅游的認識也不僅僅停留于游覽觀光層面,而是更多地想去深入探究文化和旅游更深層次的蘊意。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將會越來越多地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與群眾福祉密切相關。例如,數字化技術在新能源產業中的應用、科技型文旅娛樂項目的誕生等,體現了新質生產力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緊密關聯。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會催生更多的新興產業,還可能會衍生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業態。
推進文旅產品、業態創新和發展模式變革
主持人: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您認為有哪些著力點或路徑渠道?
鄭泰森:加快培育和形成文旅新質生產力,大融合是基本路徑。一是充分發揮文旅產業的綠色特質,促進和引領傳統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向綠色經濟轉型提升。二是與相關領域和產業緊密融合,同步綠色化、新興化、未來化。如智慧服務、智能體驗、數字應用等。三是大力發展文創產業,引領文旅產業新興化、未來化。“化”是過程,“新興和未來”是階段性目標。現階段城市更新是文創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城市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集聚區,是綠色發展的重要空間,是文創產業擁抱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現華麗轉身的高地。
石培華:一是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提升文旅創新能力,全方位推進文旅產品和業態創新。二是推進新科技更深融入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推進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科技賦能。三是構建以人為核心的文旅發展動力體系,將高水平研發、服務、運營和管理的文旅“四位一體”人才梯隊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四是發揮文旅產業綜合性優勢,以產業鏈思維引領推進文旅發展模式變革。
除了關注新質生產力促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還應關注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文旅產業作為創造幸福生活,吸引人才和創新要素聚集,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可以發揮五個方面的特殊作用。一是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豐富多樣的巨大新需求,催生文化和旅游領域的科技創新等新質生產力。二是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以美好生活吸引創新人才和創新要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風景的地方有新經濟,有新經濟的地方有新人才”,形成從“風景”到“風口”再到“風景”的循環。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我國新一線城市發展經驗都證明了這一規律。三是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會展等生產性服務。四是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為新科技應用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豐富活躍的應用場景。五是文化和旅游可以將新質生產力轉化為新的旅游吸引物,營造新的生活方式。
宋洋洋:首先,創新驅動是內涵。要深化科技創新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利用新技術推動文旅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升級,提高文旅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通過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加大科研投入,推動文旅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文旅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文化內涵是關鍵。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開發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不僅能夠豐富旅游市場,也有助于提升旅游的品質和吸引力。此外,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讓游客在體驗旅游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地方文化,提升文化傳播的效果。
最后,綠色發展是底色。在發展文旅產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廣綠色旅游理念,開發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產品,促進旅游業與地方經濟、環境的和諧共生。通過綠色低碳發展,文旅產業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也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陳愛雪:一是科技賦能文旅產業,用現代化、數字化技術創新文旅產品的展現方式,支撐市場的個性化需求;二是創新探索文旅產業發展模式,重新審視過去的旅游要素邏輯、旅游投資邏輯、旅游發展邏輯。結合鄉村振興、“一帶一路”倡議等,挖掘文化底蘊,開發新的旅游產品。三是優化文旅產業結構。通過改善營商環境、完善體制機制,形成文化與旅游的合力,通過文旅融合助推該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原文刊載于《中國文化報》2024年3月7日第5版)
原文鏈接:[中國文化報]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賦能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