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發展共同體,共創人類新時代”。10月18日至20日,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名中外嘉賓齊聚北京城市副中心,參加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和通州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4),深入研究闡釋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一系列重要議題,共商全球發展,共話人類文明。
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基金會理事長潘基文在論壇歡迎儀式上表示,當前,世界多重危機疊加、全球不確定性增多,在這樣一個以全球合作與共同行動加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時刻,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開辟一條充滿活力的新道路來應對新的挑戰,以使今天的變革者和明天的領導者更有能力、也更具信心迎接一個可持續與和諧的未來。中國正引領全球發展,攜手各國建設一個更具韌性、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未來,朝著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方向邁進。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肖捷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中國以自身的發展實踐及成就充分證明,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應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進一步凝聚發展的國際共識、構建發展的伙伴關系、培育發展的新動能、營造發展的國際環境,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當前,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近年來,中國以實際行動促進全球發展,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了中國力量。中國將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自身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與各國共同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陳洲表示,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次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不僅為中國發展開辟廣闊前景,也將為世界發展注入新動能。他希望各國政黨構建“共生共長”發展共同體,堅持人民至上,凝聚發展共識;構建“公平公正”發展共同體,踐行多邊主義,打造合作新模式;構建“普惠包容”發展共同體,加強文明交流,攜手推進現代化,為共創人類新時代貢獻力量。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發布了《人類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報告,其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發展提供的五大經驗:規模化發展經驗、均衡化發展經驗、和諧式發展經驗、穩定式發展經驗、和平式發展經驗。報告提出了2050全面發展目標的四大方向:“集體+制度”導向的世界經濟重塑、“集體+技術”導向的全球基建互聯、“個人+技術”導向的數字技術發展以及“個人+制度”導向的清潔能源發展,指明了堅決防止大規模世界戰爭、防范全球性經濟危機、警惕技術發展失控危機、避免人為性極端氣候災難的2050全面發展目標四大紅線,以更好應對全球安全面臨的諸多風險挑戰,促進全球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
波蘭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格澤高滋·科勒德克表示,中國的發展之所以為世界所矚目,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不僅發展自己,也展現出了積極擁抱世界的大國擔當,為全球經濟增長不斷注入新的動力。面對貧困、不平等、綠色發展、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加強對話,以理性對抗沖突,以合作謀求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求發展”是“全球南方”的核心議題。南非共產黨總書記索利·馬派拉表示,“全球南方”應團結合作,持續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推動世界繁榮發展、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總書記德沃·古隆表示,和平是各國友好合作的基礎,也是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前提,只有維護好和平穩定才能真正共建命運與共的繁榮世界。
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需要匯聚全球人才智慧和力量。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卓奧瑪爾特·奧托爾巴耶夫表示,政府和教育機構應形成合力,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打造卓越的科技創新平臺。
中聯部研究室主任、世界政黨研究所所長金鑫表示,面對諸多全球挑戰,要進一步凝聚“做大蛋糕”的原則共識,將世界經濟蛋糕持續做大,為各國帶來更廣泛的利益;完善“分好蛋糕”的基本規則,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加快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確保發展中國家分享全球化紅利;提升“分好蛋糕”的可持續性,秉持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為“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動力。國際社會應攜手合作破解傳統安全困境,協調應對非傳統安全難題,堅決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共同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