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2024—2025學年新生開學第一課開講。
學校黨委書記張東剛以“中國人民大學的紅色基因與歷史貢獻”為題作專題講授,勉勵新同學賡續紅色基因,心懷遠大之志,搏擊時代巨浪,勇做新時代先鋒闖將,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史上書寫燦爛篇章。
張東剛與2024級新生一同重溫了1937年毛澤東同志為陜北公學成立所作題詞。87年前,這163個字整齊地寫在用白灰粉刷過的陜北公學照壁上和救亡室的墻上。題詞振聾發聵、振奮人心、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深刻揭示了陜北公學的辦學宗旨、辦學使命,彰顯了中國人民大學“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也奠定了中國人民大學作為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的政治規格和精神底色,是人大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泉。他表示,同學們要深刻把握題詞所蘊含的精神內涵——認準“一個目標”,即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明確“兩個反對”,即反對狂妄分子、風頭主義者;弘揚“三種精神”,即斗爭精神、犧牲精神、實際精神;踐行“六種品質”,即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正直的、堅定的、勇敢的,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中擔當起“復興棟梁、強國先鋒”的時代使命。
張東剛在講授中系統回顧了中國人民大學從陜北公學走來,歷經“前身時期”“命名組建時期”“復校后恢復發展”以及“進入新時代以來”四個辦學階段的恢弘發展史,并總結了學校在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偉大探索和實踐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張東剛指出,作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源頭、人才搖籃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在87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階段做出了重要貢獻。前身時期,學校致力于造就“革命的先鋒隊”,成為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典范,譜寫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命名組建時期,以培養萬千“建國干部”為目標,為創辦中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先行探索、樹立典范;恢復發展時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高地三大辦學特色,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進入新時代以來,學校“雙一流”建設、科學研究、智庫建設、國際交流等各項事業取得突出成績,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學校發展提出政治囑托。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的進程上闊步前行,正努力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張東剛指出,從陜北公學時期至今,學校共培養了38萬余名高水平建設者和各行各業優秀人才,不僅樹立了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成為新中國文科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機”,更挺立起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領性貢獻。
張東剛寄語2024級新同學,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考察調研時的政治囑托,自覺傳承踐行“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始終秉持人大人聽黨話、跟黨走的忠誠品格,勇做青春向黨、信念堅定的“忠誠先鋒”;始終心懷為人民、為國家、為民族的家國情懷,勇做心系人民、服務人民的“為民先鋒”;始終傳承追求真理、追求創新的治學傳統,勇做勤奮學習、全面發展的“知識先鋒”;始終堅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實際作風,勇做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實踐先鋒”;始終葆有胸懷天下、互學互鑒的寬廣格局,勇做富有遠見、兼收并蓄的“開拓先鋒”;始終弘揚奮進在時代前列的擔當精神,勇做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奮斗先鋒”。
近9000名2024級新生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共同聆聽,開學第一課由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易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