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國人民大學召開首次新時代學科發展工作會議。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主持全體會議并作總結講話,校長林尚立作工作部署。
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學校第十五次黨代會任務部署,回顧總結自陜北公學以來學校辦學育人的光榮傳統和寶貴經驗,著眼面向2037建校百年學科發展的戰略目標、核心任務和重大工程,對標“價值引領、理論創新、能力卓越、貢獻一流”標準,加快建設家國情懷深厚、國際視野宏闊、創新勢頭強勁、內生動力澎湃的世界一流學科,為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提供新答卷,為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注入新動能,為走好新路、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作出新貢獻。
張東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新時代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的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在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強引領、走前列、做表率。
張東剛指出,今年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實施元年,學校召開首次新時代學科發展工作會議,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考量。
從歷史維度看,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科發展始終勇立潮頭、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紅色基因。陜北公學確立“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的辦學宗旨;華北聯合大學設置教育、政治、文藝、外國語等學院;華北大學開創了四部兩院,孕育了新中國一批各種類型的高等院校,被譽為“新中國高等院校、文化事業的搖籃”;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大學成立經濟系、經濟計劃系、財政信用借貸系、貿易系、合作社系、工廠管理系、法律系、外交系“八大系”;進入新時代,學校成立第一家中共黨史黨建學院、紀檢監察學院,率先成立國家安全學系、數字經濟系,率先設立文明學交叉一級學科,努力打造面向數字文明新時代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的先行示范區。面向2037建校百年,我們必須把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價值追求傳承好,在守正創新中推動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從現實維度看,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科發展進入創新突破、蝶變成勢、再造高峰的改革攻堅期。面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知識迭代與價值重塑加速演進、頂尖人才全球性流動日益活躍的時代背景,國內外高水平大學都在持續提升學科實力。對標中國式現代化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對照世界頂尖高校和一流學科,推動學科系統性、整體性、機制性革新勢在必行,必須勇于自我革命、善于開拓創新,在立新破舊中推動一流學科建設取得新突破。
從全球維度看,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科發展必須放眼國際、融入格局。中國的快速發展使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國際格局變化和新的時代機遇要求我們,必須把自己放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去尋找坐標、找準定位、謀劃發展,努力拓展學術交往“全球朋友圈”,著力打造學科建設“國際共同體”,致力于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為破解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張東剛深刻闡釋了學科的內涵與外延,以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間的相互關系。他指出,學科是近代產物,學者通過學術活動產生新知,即自主知識體系的最新成果;學科的本質是一套知識體系,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抽象和總結,內蘊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其最大成果是學派;學科體系建構以學術體系為核心、以人才體系為保障、以話語體系為傳播載體,并為育人體系提供支撐。我們要著力將學科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厚植學科情懷,牢牢把握學科建設“為了誰”的核心問題;傳承學科文化,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堅定學科自信,扎根中國大地,以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拓展學科格局,突出問題導向、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力量、搭建學科平臺,積極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勇擔學科使命,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張東剛指出,推進新時代學科發展工作,要著重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關系。堅持正確辦學方向,把“中國特色”作為爭創“世界一流”的前提,把追求“世界一流”作為堅持“中國特色”的目標和動力,在改革創新中推進“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的同向發力,堅定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處理好學科內涵和外延的關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與學科建設相互支撐的新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推動學科建設水平實現新質提升和高質量發展。
三是處理好“立”和“破”的關系。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推動學科建設的思想創新、方法創新、標準創新,展現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中國力量。
林尚立指出,學校召開首次新時代學科發展工作會議,旨在回答好“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高校何為、人大何為”這一時代命題,推動主要優勢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一批學科成為國內外最具活力的思想啟蒙和價值引領中心,在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上成為典范,在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上成為標桿,在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上作出一流貢獻。
林尚立從四個方面就推進新時代學科發展工作作出部署。
一是深刻認識高等教育大發展大變革大競爭下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意義。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國際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綜觀國內,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環境、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任務,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解決國家重大問題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審視自身,面對“走新路”的政治囑托和明確要求,如何建設具有引領性、創新性、卓越性、貢獻性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如何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如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如何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等,都是中國人民大學必須回答好和完成好的政治答卷、時代命題和歷史使命。
二是全面總結學校學科發展建設的重大成績和歷史經驗。中國人民大學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在黨的關懷下發展壯大,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鮮明的紅色基因,自誕生之初便承載著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形成了一系列鮮明特色和優良傳統,鍛造了“紅色基因、家國情懷、勇立潮頭、獨樹一幟”的學科精神,被譽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學校始終秉承著以陜公精神為源頭的學科精神,始終堅持把紅色基因作為學科的精神內核,始終堅持把家國情懷作為學科的使命擔當,始終堅持把勇立潮頭作為學科的不懈追求,始終堅持把獨樹一幟作為學科的鮮明特色,這是我們不斷取得優異成績的制勝法寶。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和重大挑戰,我們還要繼續秉持學科精神,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
三是堅定自信自覺自強,全力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學科建設首要的就是要有學科自信、學科自覺和學科自強。一流大學之所以能夠躋身一流,根本在于建有世所公認的一流學科。中國人民大學要有理想、有目標,追求一流學科、人大學派和高端學術。針對位次不同的學科,要有不同的戰略思路和發展舉措,要前瞻性研判未來學科增長點,以打造大平臺、獲批大項目、獲得大獎項、形成大成果為抓手,以對學科有貢獻、對國家有貢獻、對社會有貢獻為原則,鞏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形成育人特色,塑造學科影響力。
四是扎實推進各項工程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要錨定2037建校百年遠景規劃,以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使命,明確學科戰略方向,布局學科發展“點”、打通學科發展“鏈”、聚合學科發展“面”,構建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世界一流“學科集群”,以人大特色的學科精神和學科價值引領世界學術發展。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優化學科戰略布局,實施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工程”等重點工程;聚力核心關鍵突破,提升學科內容建設,實施好“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創新工程”等重點工程;暢通資源要素供給,筑牢學科支撐力量,實施好“學科人才梯隊構建工程”等重點工程;系統發力整體提升,創優學科生態文化,實施好“學科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等重點工程;加強學科資源集成轉化,強化學科服務貢獻,實施好“學科服務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提升工程”等重點工程。
一級學科代表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郗戈,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法學院副院長王旭,社會學院副院長富曉星,理學院副院長、物理學系主任盧仲毅;二級學科代表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錢宗鑫、新聞學院院長周勇、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先后作大會交流發言。
會上下發了《中國人民大學面向2037建校百年一流學科建設行動計劃(討論稿)》。
全體會議后,會議進行分組研討并進行大會總結。各學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學校領導在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交流認識體會,對學校面向2037建校百年一流學科建設行動計劃及各學科分行動計劃研提意見建議。
副校長王軼主持召開匯報總結會議。各組召集人馬克思主義學部宋學勤、人文學部黃興濤、經濟學部劉守英、法政學部楊光斌、管理學部嚴金明、理工學部盧仲毅分別簡要匯報組內研討情況。
王軼表示,希望大家通過深入交流增進對學科建設發展的認識理解,在總結經驗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方向、凝聚共識,推動構建以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內核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向著建設世界頂尖學科、頂尖大學的目標奮力前行。
學校黨委常委朱信凱、吳付來、鄭水泉、王軼、王易、馮仕政、鄭新業、支曉強、青格勒圖,吳玉章高級講席教授代表,全體中層干部,研究機構負責人,各學院內設系(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各學院(系)科研秘書,教代會代表等600余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