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與深圳市具有堅實的合作基礎和深厚的合作情誼,始終相互賦能、相互支持、團結奮斗、相互成就。1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與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政府項目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深圳舉行,雙方再度攜手推動校地合作全面升級,向前海、入灣區、赴遠方……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寶安區委書記王守睿,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朱信凱,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政府區長王立德,深圳市寶安區委常委、區委區府辦主任古子熔,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練聰等出席儀式。
林尚立表示,中國人民大學與深圳市有著深厚的合作基礎。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國家戰略,中國人民大學依托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優勢,成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并與深圳前海合作區黨工委共同成立中國式現代化深圳創新實踐研究基地。希望雙方能以簽署項目合作協議為契機,共建長期、緊密、務實的戰略合作關系,促進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促使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借助寶安區這一發展舞臺、深圳市這一示范陣地、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時代前沿,以高質量科研成果和高質量社會服務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著力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社會科學高端智庫,不斷建設成為立足深圳、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球的哲學社會科學重要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和寶安區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人大貢獻”。
王守睿表示,寶安區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迅速,戰略地位不斷凸顯,前海“擴區”、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重大國家戰略在此落地。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寶安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順勢而謀、乘勢而上,提出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城、國際化灣區濱海城、高品質民生幸福城”,對科技創新、智庫建設、人才集聚等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與深圳市具有扎實的合作基礎,本次合作協議的落地將推動校地合作的全面升級。希望中國人民大學能夠充分發揮學科引領力和學術影響力,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市和寶安區發展需求,面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深入回答時代課題,以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中國式現代化深圳創新實踐研究基地為平臺載體,不斷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實現高質量人才匯聚、提供高質量社會服務,為新時代經濟特區改革發展注入強大動能、提供有力支持。
朱信凱、王立德分別代表校地雙方簽署《關于支持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項目合作協議》。
深圳市寶安區有關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中國人民大學黨政辦公室、黨委宣傳部、深圳研究院〔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等相關負責同志參加活動。
中國人民大學與深圳市具有堅實的合作基礎和深厚的合作情誼。從中國人民大學負笈南下援建深圳大學,到校友胡福明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序幕,到校友陳錫添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傳遞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鮮明信號,再到人大深圳研究院服務國家“雙區”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始終與深圳相互賦能、相互支持、團結奮斗、相互成就。2023年10月14日,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三周年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在深圳創建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以“新時代開放戰略與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舉辦首屆深圳論壇。新時代新征程,以培養開路先鋒、事業闖將為己任的中國人民大學,與處于改革開放最前沿的鵬城深圳,以創建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為新起點,協力打造市校合作新典范。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以“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鮮活實踐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由中國人民大學一流學科、優勢學科所屬學院團隊在深圳開展智庫建設、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高端培訓、國際交流等工作,建設立足深圳、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球的集教育、科技、人才、創新、文化為一體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思想支撐、人才支撐、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撐。研究院首批下設涉外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知識產權與創新研究中心、人才戰略與治理研究中心、數據要素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全球政策協同研究中心、政府統計現代化研究中心、國家金融研究院(深圳)等研究機構。
同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和深圳前海合作區黨工委共同成立中國式現代化深圳創新實踐研究基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結合深圳改革開放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實踐,深入探索新時代新征程提出的新課題,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不斷推進新時代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