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中國人民大學兩周年之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發布會及系列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主任洪大用,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中央宣傳部出版局期刊處處長、二級巡視員倪軼;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劉細文、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張樹庭、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上海體育大學校長毛麗娟、北京大學副校長任羽中、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康震、復旦大學副校長汪源源、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梁琪、山東大學副校長曹現強;中國人民大學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張東剛、林尚立、朱信凱、吳付來、鄭水泉、齊鵬飛、王軼、王易、鄭新業、青格勒圖以及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軍事科學院等相關機構負責同志,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及各學科聯盟成員高校負責同志,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知名專家、著名期刊主編代表出席會議。會議由王軼主持。來自全國各地的哲學社會科學期刊代表、教學科研機構代表、科研管理專家以及媒體記者等千余人參加會議。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當天正式發布上線。“學術世界”以傳播中國學術精品、服務中國知識創新為宗旨,融學術資源、學術交流、學術傳播、學術創新于一體,集公益性、開放性、全鏈條、數智化于一身,目前已建成全國首個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臺、首個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臺。
活動現場,洪大用、張東剛、林尚立、徐青森、郝振省一同啟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
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臺集萃收錄2萬余篇(一期)哲學社會科學主流、經典、必讀文獻,重點在“精”——為學者們高效研讀學術精品和知識精加工提供“一站式”入口;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臺以“學者共創、開放共享”為理念,特色在“快”——為平臺、期刊、作者三方協同搭建橋梁,提供成果審核、預印發布、開放評閱、薦稿選稿、復印轉載、全媒體傳播等全流程、全鏈條服務。二者將與在建的其它子平臺有效集成,共創“學術世界”,構筑開放包容的學術共同體,創造開放科學時代的學術交流新生態,引領數字文明時代的知識生產范式變革。
洪大用在致辭中向此次發布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他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中國人民大學兩周年之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正式發布上線,具有推進落實和引領探索的重要意義。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依托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力量,高起點定位、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為促進學術創新、學術交流、學術傳播和學科發展,更好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作出更加積極有效的貢獻。
洪大用指出,“學術世界”發布上線后,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研究導向,落實好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營造健康學術生態。要積極發揮文獻中心作用,強調中國理論原創與中國實踐關切,優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內主流、經典、必讀文獻,為專家學者治學育人提供優質便捷的文獻服務;要積極發揮學術中心作用,提供全流程、全鏈條學術交流與傳播服務,為作者、讀者、期刊和學術機構提供交流學術、激蕩智慧、碰撞思想、成就新知的平臺;要積極發揮學者中心作用,匯聚全國各類機構、各個層次、各門學科的優秀學者,特別是為優秀青年學術人才健康成長提供指引和助力;要積極發揮傳播中心作用,推動中外學術交流互鑒,推動中國學術對外傳播,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與會各高校及相關單位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深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實際行動做深入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引領者,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者,服務新時代偉大實踐的擔綱者,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的傳播者,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為人類知識的不斷發展和文明新形態的構建作出新的貢獻。
張東剛指出,兩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首次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和路徑認識的重大創新飛躍,為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為中國人民大學在建設教育強國新征程中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提供了科學指引和不竭動力。在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兩周年之際,我們共同見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發布上線,深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寄予的政治要求、政治厚望、政治囑托,不僅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務實之舉,也是加強學術資源庫和大平臺生態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更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基礎支撐。
張東剛指出,兩年來,學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政治囑托,堅定自覺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立梁架柱,推進大工程、狠抓大項目、建構大平臺,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成果。“學術世界”的上線將為推動學術資源、學術交流、學術傳播、學術創新有機整合,推進知識平臺公益性、開放性、全鏈條、數智化轉型升級注入全新動能。我們將以“學術世界”運行為新途徑、新動力、新工具,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一同團結奮斗,致力于打造共建共享的資源平臺,協同推進學術知識創新與交流,奏響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協奏曲”;打造創新創造的傳播展臺,傳播中國學術精品,激發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新引擎”;打造育才育人的交流舞臺,將立德樹人和創新發展學術有機融合,形成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強磁場”。中國人民大學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辦學新路砥礪前行,和兄弟單位一道,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匯聚磅礴力量!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學聯盟成員高校負責同志代表先后致辭。
任羽中代表北京大學對“學術世界”數字創新平臺發布上線致以祝賀。他表示,“學術世界”為學術資源共享與信息傳播提供了新的數字化平臺,為涵育學術創新打開了新的空間。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是因應時代與國際格局變遷、經濟和社會發展,遵循學術發展規律的自然而然的過程,更是中國學術主體性、獨立性自我覺醒的過程,是中國的學術共同體奮發有為、努力探索、不懈追求、創新創造的過程。面向未來,北京大學愿與各聯盟成員高校一道,開放包容、自信自強、守正創新,通過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汪源源表示,“學術世界”的發布上線,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學術資源信息平臺”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為各高校及科研院所互學互鑒互享打下了堅實基礎。兩年來,圍繞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做了大量前沿探索工作,為聯盟成員高校提供了有力指引、作出了示范表率。復旦大學將繼續深化與各聯盟成員高校間的合作,共同肩負起建設創新型大學、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高校使命,在理論闡釋、價值引領、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攜手并進、銳意創新,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曹現強表示,中國人民大學組織召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發布會及系列論壇,對于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力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創新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新要求,對辦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提出殷切期望,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山東大學愿與中國人民大學等兄弟高校深化合作、拓展交流,從多方面共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目前,首批上百家期刊簽署了加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合作協議。發布會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代表劉曙光,《文史哲》代表李揚眉,《學術月刊》代表金福林與“學術世界”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徐擁軍進行簽約。
林尚立作主題為“打造‘學術世界’ 推進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主旨報告。林尚立指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黨中央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的科學判斷和戰略部署,是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的時代任務和光榮使命。過去兩年,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中國人民大學不斷探索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路徑和方法,規劃設計和牽頭建設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以新型學術資源信息平臺“學術世界”為核心,創新學術交流與傳播體系,是實現學術交流與傳播體系數字化轉型、適應世界信息技術變革的需要,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學術自主能力的需要,更是建立新的學術生態系統,破解學術發表、評價、傳播領域諸多痼疾的需要,對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有重要意義。
林尚立指出,作為融學術資源、學術交流、學術傳播、學術創新于一體的公益性、開放性、全鏈條、數智化的綜合性學術服務平臺,“學術世界”依托創新和拓展復印報刊資料獨特優勢,以各子平臺為支點,將學術服務貫穿知識生產、開放共享、協同創新、學術評價與大眾傳播全鏈條,打造知識創新與學術服務新空間,在更廣闊的時空為各領域專家學者提供了展現風采、激蕩思想、匯聚智慧的大舞臺。“學術世界”始終堅持以學術共同體為中心的建設理念,依靠學術共同體,服務學術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愿舉全校之力,匯聚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合力,共建共享“學術世界”,給世界以嶄新的學術天地、給未來以嶄新的學術空間,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中國理論、中國方案。
王軼主持發布會。
活動當天,“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學聯盟 ‘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主題論壇舉行。林尚立、徐青森出席并致辭。
徐青森在致辭中表示,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中國人民大學兩周年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此次主題論壇,既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的奮進之舉,也是高校社科界攜手同行、以有組織科研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擔當之為。面對數字化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傳播中國學術精品、服務中國知識創新方面大有可為,也應當在立足中國、走向世界方面大有作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學聯盟各成員高校要始終緊抓深入學習宣傳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首要任務,不斷推出具有學理深度和學術厚度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在深化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上作出表率、走在前列;要牢牢把握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時代命題,強化有組織科研,匯聚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合力;要全力擔當服務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這一重要使命,緊密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咨政建言;要切實提升中國話語國際傳播效能這一戰略能力,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踐,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高端學術品牌,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期待各高校依托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學聯盟這一平臺,源源不斷推出標志性成果和精品力作,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學聯盟成員高校代表發言。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王強,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鄒吉忠,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張曉琴,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曹曉陽,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吳華清,新疆大學副校長顧光海等先后在發言中表示,高校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要做好前瞻謀劃,加強團結協作,以聯盟為樞紐,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黨的創新理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教學科研和學術評價體系與自主知識體系有效結合起來;要加強有組織科研,以聯盟為牽引,強化頂層設計,抓好組織落實,涵養創新生態,系統提升協同攻關能力,著力打造自主知識體系學術共同體;要提升咨政能力,以聯盟為平臺,扎根中國大地,融通中外、貫通古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積極建言獻策,以自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為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貢獻智慧和力量。
發布會后,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指數發布會舉行。倪軼、鄭水泉、郝振省、劉細文出席。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發布《2023年度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指數研究報告》和《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2023年版)》。
活動當天,圍繞“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主題,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哲學學科聯盟“新時代哲學學科建設”、中國金融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金融強國之路”、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院校聯盟“走向世界的21世紀中國法學學科”、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聯盟“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兩周年”、中國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信息資源管理學科”、中國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建構中國‘三農’學派”等學科主題分論壇同步舉行,中國工商管理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學科主題分論壇已于4月21日召開。論壇現場,與會學者圍繞推動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進行了深入研討,各學科聯盟成員代表展示現有學科建設成果并就學科未來發展方向等展開交流。
當天下午,“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下的學術評價”“學術期刊數字賦能與高質量發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人文學科理論創新”“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新聞傳播學術期刊的創新引領”“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經濟學管理學學術期刊的創新引領”等五個分論壇及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青年創新學生論壇等系列活動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