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由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法學院主辦,法學院研究生會(《法苑》雜志社)承辦的中國人民大學跨學科博士生沙龍第一期暨法學院跨學科博士生沙龍第十九期在云端舉辦。本期跨學科博士生沙龍主題為“科技與治理”。沙龍特邀了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百精,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彥斌,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唐穎,研究生院培養辦主任胡樹剛,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杜煥芳,法學院院長黃文藝,法學院副院長王旭,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洪蕎,法學院教授張新寶,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院長朱利平,人大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時延安,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奐平清擔任特邀嘉賓共同參與沙龍活動。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社會與人口學院、教育學院等學院師生和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博士生參加了本期沙龍。
杜煥芳主持沙龍開幕式。杜煥芳對各位領導、專家和同學們的到來表示歡迎,并對學校的支持表示感謝。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跨學科博士生沙龍自2007年以來連續舉辦了18期,今年獲批了學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中國人民大學基層學院思政品牌項目”,本次沙龍以此前的跨學科博士生沙龍為基礎,進一步擴大了校內外博士生參與范圍,將其升級為校級學生學術交流活動。
胡百精、陳彥斌、黃文藝分別致辭。
胡百精表示,學科分工的目的是將知識精細化,但同時會形成學科認知的迷障與陷阱。學者需要以整體的眼光關懷人、社會與世界,要突破學科壁壘,加強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研究。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中國人民大學一直以來立足“獨樹一幟”的人文社會科學優勢,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本期沙龍聚焦“科技與治理”,涵蓋法學、經濟學、信息科學、教育學、社會學多個學科方向,充分體現出跨學科、跨院校的特點。胡百精提到,博士生要樹立鮮明的問題意識,立足中國問題,給出青年視角,提供青年智慧,關懷人類的共同命運,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陳彥斌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高層次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學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于今年六月全面啟動基層學院思政品牌項目,將研究生思政教育與專業培養相結合,將研究生德育與研究生培養相融合,促進研究生的全面發展。結合個人求學與科研經歷,他認為跨學科學習與知識積累能夠幫助青年研究者緊跟學術前沿,實現自己的學術突破。他提到,本期沙龍具有跨學校、跨學科、多角度、多思路交流的重要意義,博士生們應該充分碰撞思想、迸發思維火花,共同推動跨學科研究發展。
黃文藝表示,科技與法治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科技在法治領域的應用將帶來顛覆性影響,為人類開辟出更加美好的未來法治途徑。許多以往無法實現的法治理想將在未來借助科技手段逐步實現,中國法治與法學將迎來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法學院通過成立未來法治研究院、設立數字法學學科等舉措,深入推進法治和科技的跨學科研究。他表示,“科技與治理”是面向未來、引領未來的時代主題。博士生們要深入開展跨學科交流研討,把握前沿性動態、前瞻性趨勢,成為未來科技與治理研究和實踐的引領者。
沙龍第一單元的主題為“科技治理的秩序建構”,由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王子淵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胡海娜基于國家安全視角對車聯網數據治理體系提煉出了理念與原則。廈門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吳一楷闡釋了元宇宙金融背景下分布式數字身份的要義,對元宇宙金融主體秩序構建的出發點進行了解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趙秉元分析了我國數據要素市場競爭法治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數據要素市場治理體系的改進方向。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侯澤琦從定性、定量、定體三個方面對專利公開促進算法解釋進行了可行性證成。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劉蒼瑜對網絡交易平臺協查治理進行分析,提出了網絡交易平臺協查治理的對策建議。
張新寶、朱利平分別對第一單元發言逐一進行了評議。張新寶針對發言人的觀點推敲過程和論證思路提出建議。朱利平建議發言人還應側重思考可操作性,并增強論證的邏輯關聯性。
沙龍第二單元的主題為“科技治理的具體應用”,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丁廣宇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彭可余提出了建構針對于老年人的數字素養提升的“三維五力”框架與行動路徑。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王子淵表示,數字社會中國家保障受教育權的實現義務正面臨公平、自由、秩序和價值的四重挑戰。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王冠宇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整理了2014至2021年《全國法院司法統計公報》的裁判文書數據,對特定群體犯罪特點進行了梳理。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劉子良提出應當從規范違反的思維轉變和義務犯屬性確立的屬性更正方面對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進行獨立性證成。
時延安、奐平清分別對第二單元發言進行了逐一評議。時延安表示,發言人提供了更加開闊的思路和更加深入的思考方向,并對論文的謀篇布局提出建議。奐平清建議,發言人可以深入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并在研究中加強理論與案例的結合。
沙龍閉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旭作總結發言。他表示,本期沙龍聚焦于科技對秩序的重構和秩序重構后科技的具體適用,說明當今的科學技術已經具有鮮明的主體化色彩,在行為模式、價值準則和社會關系等方面已經深度融入到了秩序重構之中。他提到,此次沙龍中發言題目的底層邏輯都是秩序及其有效性和正當性的建構問題,共享了一種預防性的秩序觀,希望與會者繼續就正當性與有效性的建構進一步深化研究。最后,王旭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表達了對本校、兄弟院校、點評嘉賓及與會同學的感謝,并期待大家繼續關注中國人民大學跨學科博士生沙龍。
本期沙龍全程進行網絡直播,近千人次在線觀看,產生了良好的學術效果和社會反響。未來,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法學院、法學院研究生會(《法苑》雜志社)將持續推出跨學科博士生沙龍系列活動,助力各學科領域的青年學者開展跨學科交叉工作、搭建合作和交流平臺,打造濃厚的跨學科交叉氛圍。
(責任編輯:楊鈺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