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國第一部著作權法——《大清著作權律》頒布一百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頒布二十周年,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權法——英國《安妮法》頒布三百年。在這極具歷史意義的時刻,10月14日至15日,“中國著作權法律百年國際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隆重召開。此次論壇由人民大學與中國法學會、中國版權協會共同主辦,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律師學院、國家版權貿易基地、中國版權協會教育委員會共同承辦。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給予大力指導和支持。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十多個國家以及兩岸四地的百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200多位教授和研究員,美國、歐盟以及亞洲部分國家的駐華使館知識產權官員、美國全國商會代表團、跨國公司駐華機構知識產權總監,我國知識產權立法、行政、司法機關以及知識產權協會和出版、網絡、新聞等單位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論壇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14日下午,論壇在人民大學如論講堂開幕。論壇組委會執行主任紀寶成校長首先致歡迎辭。他表示,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制,經過20多年的努力,已經基本健全,尊重知識產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觀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民大學為我國知識產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我國知識產權學科要以本次論壇為契機,立足當前,立足中國,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繼續與時俱進,為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論壇組委會主任、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隨后在主旨發言中指出,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日益重視,集中體現了我國法治建設三十年來對于私權和公權的雙重尊重,保護知識產權,有利于思想和技術的創新,也有利于培養民族的誠信和法治意識。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無論是理論、立法、改革還是實踐,都任重道遠。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柳斌杰署長高度評價本次論壇。他提出,舉辦這次活動,就是為了回顧中國著作權制度的百年歷程,總結中國著作權制度的歷史經驗,思考和規劃中國著作權制度的未來,使著作權保護制度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進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中國法學會胡忠副會長強調了知識產權法學教育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自從中國人民大學于1986年成立知識產權教育與研究中心以來,我國高等知識產權教學進展順利,已有400多所院校,相繼開展了知識產權教學,向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合格的知識產權的人才。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和完善,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是關系國家前途和民族未來的重大事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之路。他并相信,中國知識產權事業在下一個一百年將有更好更快的發展,必將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揮更大更有利的作用。
法學院韓大元院長在致辭中指出,著作權法律保護是一個跨學科,富有時代精神和人權精神,同時也是開放性、綜合性的一種法律制度體系。著作權的法律保障,充滿著一種憲法的精神。我國著作權法立法的目的和憲法鼓勵文學藝術和科學事業的創造性的宗旨完全一致。著作權法以憲法精神為基礎,同時通過著作權法的發展和具體化,豐富了憲法的制度,有助于實現憲法的價值,有助于建設理性、和平和開放的社會秩序。在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著作權保護對人類的和平與發展的作用和價值,將超越任何以往的時期,因此,學術研討是非常重要的。他相信,此次高水平的國際著作權論壇,對我國著作權的理論研究和所有工作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將對法學界與社會科學界、自然科學界,以及我們法學內部各個學科之間的協助、交流和對話將會產生積極作用,有助于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綜合的知識體系和法律制度。
開幕式上還展示了由論壇組委會名譽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任建新為本次論壇的親筆題詞:“總結百年歷史經驗,完善知識產權法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佛朗西斯•加利專門發來賀信,并通過視頻向論壇致辭。開幕式由論壇組委會副主任、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沈仁干主持。
隨后,論壇進入主題演講階段。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閻曉宏副署長,最高人民法院奚曉明副院長,大清修律主持人沈家本嫡孫、古籍專家沈厚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劉春田教授,德國馬普學會知識產權法、競爭法與稅法研究所阿道夫•迪茨教授,臺灣政治大學馮震宇教授以及香港大學李亞虹教授等先后從不同角度,圍繞中國著作權法制的歷史與現實,發表了精彩講演。
其中,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閻曉宏副署長以“著作權的實施和展望”為題全面介紹了中國著作權制度及其總體的實施情況,他概括了中國著作權制度的五大特點,即符合中國實際,和國際規則相銜接,達到雙重保護體系,體現對弱勢和貧困人群的關懷等,并從整體上肯定了著作權制度的實施情況。他同時指出了中國著作權制度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構建有利于作品創造、創作和保護,有利于作品的傳播和使用的著作權權制度,使其能體現一種動態的平衡。對此,閻曉宏副署長從立法、創新能力、公民的著作權意識等方面對著作權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議和展望。
最高人民法院奚曉明副院長圍繞“著作權的司法保護”發表了演講。他指出中國著作權法律事業在司法保護方面已取得的重要成就,包括審判職能的全面行使,保護領域的不斷拓寬和保護水平的不斷提高,司法保護制度的不斷完善和保護工作的不斷健全等,這些都對建立起體系完整,富有中國特色的著作權司法保護制度貢獻卓著。面對著作權司法保護帶來的新挑戰,奚院長還向與會人員介紹了今后著作權審判工作的一些指導思想。
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劉春田教授在題為“中國著作權法律一百年實踐的幾點思考”的演講中,對當下著作權法律研究的一些難題和爭論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讀。他首先理性地分析了造紙術的發明與中國著作權制度源起的問題,指出要破解宋代中國究竟有無著作權制度這個歷史難題,需要確切的實證考據和扎實的歷史研究,他希望大家能關注歷史,關注剛剛過去的一百年。其次,他從著作權制度是創造者實現其利益的法律保證和權利憲章,初創和重建著作權制度所經歷的思想辯論給今天的啟示,百年來中外著作權關系的基本格局與中國著作權法的未來走向以及中國著作權法的改革等問題,提出了自己思考的進路。他強調指出,中國著作權制度的發展需要經歷學習、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必要途徑。
10月15日,與會代表們在兩個分論壇上就四個專題展開研討。
分論壇之一是在明德法學樓601國際報告廳舉行,涉及“著作權制度的歷史、發展與國際趨勢”、“新技術對著作權制度的挑戰”兩個專題。當天上午,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羅南•迪茲里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李琛教授、法國律師阿涅斯•特里科娃、北京大學曲三強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布萊德•謝爾曼教授、商務印書館編審王蘭萍,臺灣北辰著作權事務所蕭雄淋律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彼得•戛尼亞教授,中國海洋大學馬曉莉博士,韓國東國大學樸榮吉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關文偉等來自大學、研究機構、公司企業的專家學者圍繞專題“著作權制度的歷史、發展與國際趨勢”作了深入的探討。
在下午的“新技術對著作權制度的挑戰”專題研討會上,發言人包括德國馬普學會知識產權法競爭法與稅法研究所名譽所長約瑟夫•斯特勞斯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學田村善之教授、印度視界知識產權公司首席執行官甘古力、德國馬普學會知識產權法競爭法與稅法研究所西爾克•馮•萊溫斯基博士、NBC環球斯蒂夫•康、華特迪士尼公司亞太區高級知識產權法律顧問宋海燕、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版權聯盟王斌副秘書長、國際唱片業協會亞太區法務總監吳銘樞、百度公司法務經理蘇靜、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法律顧問云軒、里德愛思唯爾集團HUGO•張、國務院法制辦宮士友博士、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芮松艷法官等專家學者和實務界代表。
分論壇之二是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大廈多功能廳舉行。上午的主題是“著作權的司法保護——民事保護與刑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胡偉新,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室副主任韓耀元,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副局長趙斌,浩天信和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馬曉剛,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法官于曉白,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陳錦川,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張曉津、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知識產權保護總監吳海濤等相繼發言,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各自的經驗與主張。
在當天下午的第四專題“著作權集體管理與文化產業發展”中,來自臺灣中研院、臺灣政治大學的劉孔中教授,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副總干事劉平,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副總干事馬繼超,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理事長朱永德,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常務副總干事張洪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教授張玉瑞等分別發言,與觀眾交流。
本次論壇還收到國內外作者的會議論文90余篇,組委會也為此準備了豐富翔實的會議資料,其中包括總計100余萬字的會議論文集和70余萬字的《中國百年著作權法律集成》。
本次論壇涉及議題既有包括著作權在內的知識產權發展的一般規律,亦兼涉具體制度的微觀分析;既有知識產權理論基礎的探討,亦不乏實務經驗的總結;既有知識產權制度的歷史回顧,亦充分體現對新興議題的關注;既有域外經驗的介紹,亦有中國實踐的推廣。其討論范圍之廣、思考之深、角度之全、方法之多在中國知識產權發展史上可謂前所未有。這也充分體現了知識產權作為一個系統,是個人與群體,社會與國家,微觀與宏觀,制度與理念,國內與國際之間互動、融合、會通的產物。
論壇在各方的支持下已經圓滿落幕。它為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文明之間在知識產權方面的認識、交流建構了一個高層次、大規模、全方位、多領域的國際學術平臺,并將積極推動我國知識產權法制的發展完善。
相關鏈接: 【CCTV 法制在線】 著作權法律百年國際論壇在京舉行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International Forum on Copyrights Held in Beijing
【法制日報】中國著作權法律百年國際論壇在京舉行 搭建多領域交流平臺
(編輯: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