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發布會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出席并致辭。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五號總設計師楊孟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樊一江,國家空管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程承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范英,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湛等低空經濟與太空經濟領域資深科學家、主管部門研究機構代表、專家學者及實踐先行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李善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泉紅、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創新發展政策所副所長眭紀剛等新質生產力領域資深專家;以及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企業界與學術界代表出席。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主持。
張東剛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創造性提出的重大科學概念。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發布《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既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把握科技革命歷史新機遇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也是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所需、改革所向。要牢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時”與“勢”,構筑學科交叉融合“先行區”,主動探索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邊界,以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研究創新;牢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破”與“立”,爭創服務改革發展“引領區”,立足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產業需求,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和應用場景涌現;牢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點”與“面”,打造國際合作交流“示范區”,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中國人民大學愿同各方一道,向“新”而行、向“實”發力,建好建強研究中心,持續為以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形態發展賦能添翼,為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力量。
成立儀式上,張東剛、楊孟飛為中國人民大學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中國人民大學將積極組織校內研究力量,與國內外領軍團隊開展高水平研究合作,打造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水平國際聯合研究平臺和高層次人才培訓高地,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升低空與太空戰略防御能力貢獻重要力量。
專家發言環節,楊孟飛對中國人民大學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并概要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史、現狀以及六大重點領域,展望了太空經濟及未來發展前沿。他表示,作為一名航空航天科技工作者,科技的發展應當以在實踐中提升人民獲得感為依歸。未來,我國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發展將迎來廣闊的發展機遇,相信研究中心能為服務和推動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貢獻蓬勃力量。
程承旗分享了他擔任國家973計劃技術首席領導創建的我國空天時空編碼國家標準體系的歷程,并指出在這一技術基礎上,發展低空經濟產業的空間極為廣闊,如果說互聯網經濟極大地便利了人類信息交流,那么低空經濟發展將在根本上重塑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時空距離。面對這一重要的產業變革與時代機遇,國家進行了重大戰略部署,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適逢其時。期待研究中心能在未來與國內其他兄弟院校形成合作聯盟,共同推動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
范英提出,中國人民大學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國人民大學對時代需求的積極響應,是新文科發展的重要進展和學科交叉的重要實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愿與中國人民大學攜手,共同探索研究低空經濟與太空經濟的設施條件、保障措施、法律法規、治理體系等,為低空經濟與太空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為國家高等教育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李湛介紹了蘇州市在低空經濟領域取得的發展成果。他表示,2024年蘇州完成全國首個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并開展多項試點。目前,全市擁有385家低空經濟鏈上企業,產值超330億元,在低空制造、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等方面成果顯著,還搭建了低空飛行服務監管平臺與服務中心。未來,蘇州將以“規則先行、場景牽引、市場導向、技術保障、安全第一”為原則,推動低空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同時依托航空航天產業基礎,積極探索太空經濟發展。
發布儀式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永強介紹《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情況及編委會組成,并面向全國發布征稿函。
《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聯合策劃,邀請來自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編委會,負責選題征集、評審和推薦,打造我國新質生產力研究的頂尖學術平臺。文庫將充分發揮優秀研究成果和人才的引領示范作用,始終葆有對前沿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和學術引領性,持續推出一批選題立意高、書稿質量優、社會影響大的精品力作,遴選優秀著作多語種版權輸出、面向海外發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張東剛和李善同為《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揭幕。
鄭新業發布文庫首本著作《新質生產力:理論、事實與路徑》主要成果。《新質生產力:理論、事實與路徑》強調理論性、體現時代性、突出實踐性,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致力于深入研究闡釋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和科學內涵,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
李善同對《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的發布表示祝賀。她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中國人民大學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搭建了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的平臺,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優勢,緊跟科技和產業發展新趨勢,勇于探索前沿問題。《新質生產力:理論、事實與路徑》對新質生產力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概括了其發展的基本事實,并提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政策路徑,體現了高校智庫在新質生產力研究方面的新進展。新質生產力的研究是一項復雜的長期工作,期待中國人民大學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拓展研究深度和廣度,推動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高水平服務決策部門。
劉泉紅表示,《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匯集了專家學者的理論思考和前瞻性構想,結合了豐富的實踐案例,總結了重要的學術觀點,期待后續系列成果發布,凝聚更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正能量。他進一步介紹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從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國內和國際等方面,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研究提供指引。
眭紀剛表示,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引領的生產力質變,推動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邁向智能時代。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愈發重要。當前學界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外延、戰略意義開展了一系列研討,為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參考。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各類創新主體持續創新,需要形成多主體協同創新的國家創新體系,同時也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強化高校的原始創新能力,推動科研院所使命導向。《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由人大出版社出版,系統闡述新質生產力學理基礎,值得學者和政策研究者品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撐。
專家研討環節,藍箭航天副總裁張靜茹,藍箭鴻擎科技副總裁史耀中,銀河航天政企合作總經理邢一春與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哲學院副教授王小偉、法學院講師劉洋等行業企業代表和專家學者圍繞相關議題展開深入研討。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低空經濟和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發布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出版社等承辦。校內各職能部門、相關學院主要負責同志,《新質生產力研究文庫》作者和青年教師代表等參加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