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國家版本館聯合主辦的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2024年度發布系列活動在中國國家版本館舉行。活動梳理盤點2024年中國學術重要原創成果和研究熱點,發布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要學術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校長林尚立,中國國家版本館黨委書記、館長劉成勇,上海市社科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北京市社科聯秘書長,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社科規劃辦一級巡視員崔占輝,中國國家版本館副館長王志庚、徐中煜、李攀,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副校長鄭新業,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上海市社科聯副主席陳恒,光明日報社教育體育部主任田延輝,中國日報社文教部主任李文莎,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闞寧輝,喜馬拉雅FM網絡科技公司副總裁屠琤及新華社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出席。
“中國學術: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2024年度發布會”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王端端主持。
張東剛表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邏輯必然,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指引,是支撐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要求,更是以高校為代表的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的光榮使命與時代重任。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堅持高舉思想旗幟,厚植學術根基,矢志團結奮斗,努力當好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排頭兵和先鋒隊。學校將持續做強做優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這一重要平臺,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積極構建“理論中的中國”,找準學術定位、全面總結“實踐中的中國”,明確時代方位、扎實服務“發展中的中國”,面向世界舞臺、生動展現“開放中的中國”,同各方一道持續推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成果和精品力作,不斷增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引領力、學術創造力、全球影響力,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劉成勇表示,中國國家版本館自開館以來,始終堅守初心宗旨,聚焦收藏主業,推進國家版本資源規劃協調、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傳使用,建設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國家版本數據中心,打造中華版本典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目前,中國國家版本館“一總三分”典藏實物版本資源近3200萬冊(件),國家版本數據中心匯聚數據資源7億余條,累計接待參觀超160萬人次,已成為守護文明根脈、涵養文化自信的國家文化新地標和增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中國人民大學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長期以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文脈,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領性貢獻。中國國家版本館將與中國人民大學及各領域專家學者攜手,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崔占輝表示,回顧2024年,社科理論界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思想自覺、文化自覺、行動自覺不斷增強,社科工作的導向性、創造性、引領性更加鮮明,有力促進了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當前,大數據文獻分析和知識服務正處于顛覆性變革階段,數字化與智能化正逐漸成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人民大學勇擔使命任務,打造高質量“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為哲學社會科學界提供了高效開放的研究平臺、優質便利的研究條件,為中國學術成果傳播打開了重要窗口,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奠定了堅實保障。北京市社科聯愿攜手聯合首都學術機構和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學術世界”等平臺建設,共同構筑起更加開放包容的學術共同體、助力學術生態不斷優化,為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王端端主持。
林尚立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向中國國家版本館捐贈國內外學術界知名的二次文獻——復印報刊資料系列期刊。劉成勇代表中國國家版本館接受捐贈。
中國人民大學發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建設成果。“學術世界”是融學術資源、學術交流、學術傳播、學術創新于一體的公益性、開放性、全鏈條、數智化學術服務平臺,“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臺”和“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臺”作為“學術世界”的兩個子平臺,于2024年4月25日正式上線。“學術世界”上線后引發了學界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短短8個月,注冊人數28000余人,簽約合作共建期刊400余家,有力地推動了學術交流與傳播新生態建設。作為全國首個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臺,“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臺”著眼于“精”,提供主流、經典、必讀文獻,著力打造高效研讀學術精品的指南;作為國內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首家全學科覆蓋的預印本平臺,“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臺”著眼于“快”,致力于建設快速發布研究成果的園地和連接作者、讀者、期刊的紐帶。
中國國家版本館發布國家數字版本登記注冊與可信認證服務平臺——“文脈鏈”建設成果。“文脈鏈”構建面向數字版本登記注冊與可信認證服務體系,匯聚各類數字版本數據,實現版本資源的權威登記與可信認證。該平臺依托區塊鏈技術,以國家版本數據中心版本元數據為根基,對接數字內容版權標識相關標準規范,面向公眾及機構用戶支持對中華古籍和民國文獻數字版本、當代出版物數字版本、網絡文學、音視頻等各類數字版本登記注冊和權威認定,實現了相關信息的可信、可追溯,為社會及行業提供版本文化信息可信認證服務,為國家數字版本典藏、交易、認證提供“根結點”和基礎支撐。
“學術世界”承建方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徐擁軍發布“學術世界”原創導向學術評價三部曲系列報告之二《導向·標準·示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原創學術理論分析報告》。報告指出,概念、理論和方法是知識體系的核心要素,應成為學術評價的重要對象。報告總結了原創學術理論的七個特征,即新視角、新解釋、新結論、新體系、新應用、新突破和新引領;遴選出10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原創學術理論示例,即“和諧管理理論”“國有企業共同治理理論”“工程哲學五論”“中國古代文體學”“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理論”“新結構經濟學”“學術‘全評價’體系”“具體形上學”“周邊傳播理論”“仁學本體論”。報告還分析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的成績與問題,并對“原創導向學術評價”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和展望。
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市社科聯聯合發布2024年度中國學術十大熱點。王為松介紹2024年度十大學術熱點評選背景、原則及程序等。2024年度十大學術熱點分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理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開新,教育強國建設研究,中國人口結構性變化與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的價值對齊,“大一統”的歷史書寫,世界中國學研究,“全球南方”與國際秩序演變。
華南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陳金龍,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任保平,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院長楊國榮,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褚宏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清史研究》主編劉文鵬,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學》主編張西平,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樓春豪分別就十大學術熱點的主要內容、重要價值、創新研究、趨勢走向等進行分享交流。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江棘主持。
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2024冬季)舉行。江棘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分別發布金融學、文學、哲學、史學領域重要學術成果,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以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開辟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廣闊前景。
林尚立表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旨在為學術界搭建交流成果、激蕩思想、匯聚智識的平臺,打造薈萃思想、分享真知的學術盛會。中國國家版本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文化安全和文化復興戰略高度上謀劃建設的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明種子基因庫,在此舉辦發布會意義重大。此次發布的四項成果以“血脈”為主線和主題,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碰撞,引領我們從不同維度審視和思考文化、精神、社會、國家發展等深層次問題,體味中國學者砥礪前行、孜孜以求的學術精神和學術態度,感悟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強大力量。中國人民大學愿與各方攜手,以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為牽引,不斷追尋中華文明血脈,積極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延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家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王國剛發布成果《馬克思的金融理論研究》。本書以馬克思《資本論》等著作為基礎,聚焦貨幣理論、信用經濟理論、銀行理論、資本市場理論、國際金融等領域,系統詳實地梳理、挖掘和闡述了馬克思金融理論。王國剛立足中國實踐,深入剖析了中國金融運行發展中的風險點、風險形成機制、風險傳遞路徑,探討了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場風險之策;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入手,探討了流動性傳導中各條渠道的特點、機制、堵點、難點和破解之策,提出防范化解流動性風險的可選方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羅煜作成果講評。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尚君發布成果《唐五代詩全編》。本書是一部校錄全部存世唐詩的大型總集,按照古籍傳統分類分為1225卷、共50冊,收錄4000余名唐代詩人的詩作逾55000首,總字數超過1800萬字。陳尚君堅持求全、求真、求是的原則,按照“讓唐詩回到唐朝”的編纂宗旨,以泛文學的立場,盡可能完備地納入唐詩相關一手文獻,利用目前可見的所有文獻資料及考訂成果對唐詩逐首甄辯、考訂、校勘,充分吸取了千年來特別是最近一個世紀唐詩研究的成果,從而為學術界提供信息準確、文本可靠、資料詳明的唐詩文獻匯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曾祥波作成果講評。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赟發布成果《文明論的歷史哲學(上中下)》。本書力圖從歷史普遍性、歷史進程、世界秩序和歷史意義三個層面闡發并建構文明論的歷史哲學。陳赟堅持開放歷史觀,以多元文明為視域來觀照人類歷史,以對西方歷史哲學的檢討為基礎,立足中國傳統,努力發展新型歷史觀:以多元交織的意義之網替代近代西方的單一線性歷史敘事;以“天下歸仁”揚棄以自由為本的歷史敘事;以意義等價論克服文明等級論;以歷史生生論克服歷史終結論和歷史虛無主義,以多元一體的共生意識替代文明沖突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宮志翀作成果講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鄒小站代表課題組發布成果《中國近代思想通史》。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耿云志主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的結項成果,以鴉片戰爭至1949年間中國思想為研究對象,依據歷史進程與思想自身發展階段分為八卷。本書緊緊圍繞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與歷史任務,深入討論了近代中國思想人物應對挑戰,探索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種種方案,系統梳理了近代中國思想的基本脈絡,并明確提出以世界化與個性主義作為近代中國思想發展的基本線索,是國內第一部對近代思想展開貫通式研究,有新見解、新框架、新資料的近代思想通史專著。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梁景和作成果講評。
江棘主持。
會上,各位成果發布人與主持人、講評人進行對談,并與現場觀眾互動交流。
林尚立為四位成果發布人頒發證書。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以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內核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2023年4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發起成立“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學聯盟”,形成了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機制,每個季度舉辦“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定期梳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進程中重要學術成果,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豐富發展,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全力構建引領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新的知識體系,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迄今為止,中國人民大學已成功舉辦5場季度成果發布會、2場年度成果發布會,發布上線“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學術世界”,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的成果,形成了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有益經驗,日益成為激蕩思想的新平臺、理論闡釋的新高地、服務發展的新典范,日益成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和傳播領域的一面旗幟。歷次成果發布均得到學術界高度肯定,得到主流媒體和社會公眾廣泛關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求是》、《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旗幟》、《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日報》、長安街知事、《北京青年報》、《現代教育報》等媒體代表參加本次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