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上海都擁有雄厚的科技基礎、豐富的創新資源、活躍的創新主體,是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優越性的最具代表性的窗口,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顯著優勢。
11月16日,以“如何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主題的首屆“京滬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主辦。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校長、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應漢杰,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中關村科學城黨工委書記張革,上海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許濤、校長劉元春等出席,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主持開幕式。
會上,《北京推動全球領先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進程、問題與建議》《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展與未來》兩份報告發布。
林尚立表示,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各國參與科技革命、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行動。持續深化京滬交流合作,對于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意義。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聚焦前沿領域強化有組織科研,聚焦戰略需求加快人才培養,聚焦時代課題打造新型智庫,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大智力支持。今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與上海財經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堅持攜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期待雙方堅持創新驅動、強化人才支撐、推動成果轉化,以新質生產力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多教育力量。
應漢杰表示,本次論壇依托京滬在科技和教育資源上的深厚積累,聚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充分彰顯了兩地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程中的使命與擔當。他強調,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是要加快培育體系化戰略科技力量,賦能國家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二是要深入推進整合式創新,協同攻關重大科學問題,不斷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三是要堅持自主與開放并重,不斷推進世界性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張景安表示,面對技術快速進步帶來的種種挑戰,應當堅持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資源有效協同的基礎上,一要完善頂層設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二要充分調動企業資本參與科技創新,面向市場實際需求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帶動產業鏈的技術升級和創新;三要注重人才培育,以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和生機勃勃的社會創新生態廣泛吸引全球頂尖科研人才;四要加強國際合作,以互利共贏的精神與全球科技先進國家地區協同開展科研項目,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張革表示,本次論壇既是對黨中央關切的積極回應,又是對時代性命題的自主探索,意義重大。京滬作為我國兩大核心城市,始終聚焦民之所向、服務國之所需。近年來,在國家戰略部署引導下,兩地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成效斐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3》顯示,京滬在全球一眾城市中脫穎而出、躋身前十。希望兩地間能夠進一步強強聯合,在經驗上互通有無、在實踐中攜手同行,以此共話未來、共謀發展、共創佳績。
許濤表示,“京滬論壇”是上海財經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下的一個重要合作品牌項目,旨在發揮兩校優勢,為北京和上海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貢獻力量。首屆論壇匯聚兩地學術界、企業界的專家,聚焦如何唱好國際科創中心“雙城記”展開深入交流,為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智慧。對于未來持續辦好京滬論壇,要聚焦國家賦予北京和上海的重大戰略任務,提升論壇對國家發展戰略的響應度,擴大論壇在社會各界的影響力,提高論壇在相關業務領域和社會上的顯示度。
鄭新業主持。
主報告發布環節,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張杰,上海財經大學北京研究院執行院長余典范發布論壇主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劉莉亞主持。
張杰發布《北京推動全球領先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進程、問題與建議》主題報告。為加快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領域的建設發展,報告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將突出全球最為前沿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導向的基礎研究提升行動計劃,作為推動首都特色優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首要任務;二是牢牢確立以加快打造北京特色優勢高精尖制造業體系和京津冀區域內世界級先進制造集群為核心支撐的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型發展模式;三是推進北京科技服務業的結構優化升級,主動探索打造具有北京特色優勢的“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導向的北京科技服務業;四是將強化推進全球人才高地建設領域的先行先試導向改革突破,設定為加快推進北京國際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任務;五是將瞄準打造北京作為全球科技創新轉移中心、全球技術交易中心、全球知識產權出口中心、全球數字貿易中心,作為加快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塑造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核心任務。
余典范發布《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展與未來》主題報告。報告提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內涵包括:領先的原始創新水平、較高的技術創新能級、強勁的產業發展動力、優良的創新生態系統、開放協同的創新網絡。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實踐中,上海創新資源協同集聚,原始創新水平不斷提升,高水平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才集聚賦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前沿領域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創新質量明顯改善,標志性創新成果斐然,科技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成效顯著,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技術交易與成果轉化大幅提升,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報告還分析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競合態勢,并對更好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出建議,包括強化基礎研究規劃布局、推動創新全鏈條貫通、打造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探索成果產業化新模式、加快京滬粵合作進程等。
劉莉亞主持。
專題演講環節,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竇志成,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干春暉,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大國創新戰略研究組組長郭鐵成,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創業學院執行院長劉志陽,北京交通大學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馮華,百度AI技術生態華北區負責人任海濤,上海御風未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事務總監葛云瑞分別以“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強化科創中心的策源功能”“建設國際創新中心需要新思路”“科學家創業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基于京滬比較調查的思考”“聚焦數字經濟——以‘四鏈融合’加快京滬創新中心建設”“企業如何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百度人工智能與大模型產業發展與教育創新實踐”等主題發表演講。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生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文釗主持。
劉元春作會議總結發言。他表示,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要求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生產力的變革,首屆“京滬論壇”對京滬攜手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京滬兩地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科創金融等方面各有特點,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強合作,促進創新資源的流動,產生更大的區域協同創新。中國人民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團隊通過兩校共同研究、發布科創中心方面的成果,京滬兩地專家學者、企業家連線共商科創大事,是京滬兩地加強交流協作、共同推動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之舉。希望兩校繼續加強協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創新協同攻關提供智慧和力量。
依托京滬兩地在科技和教育資源上的深厚積累,匯聚眾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將緊緊圍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共同主動擔當、共同走在前列、共同挺立潮頭,為打造國際科技創新的“北京樣板”和“上海樣板”貢獻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