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50多歲了,中國這幾十年發生的苦難許多我都經歷過。我不認為人生是輕松的,也不認為藝術家的作品只應該表現愉快和甜美,更不認為藝術家和他的作品能夠逃避社會,我希望作品里有一種更深的東西,給人以啟發,來做一些改變社會進程的努力,哪怕這個努力十分薄。
要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用生動的形象傳達人們為之感動和思考的人文精神,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與進程,這也許是具像寫實繪畫在中國的基本出路。”
——徐唯辛
有人曾經評論,看了徐唯辛的油畫,“讓人感到痛苦”。《勞動者之歌》、《中國煤礦紀實》、《 歷史中國眾生像》……每一個小人物的面孔經他刻畫,歷史的烙印、歲月的劃痕、生活的艱辛,幾乎一 覽無余。他的畫作就像史詩,照見過去,記錄現在,讓人無法回避。
《工棚》局部
徐唯辛現在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任教,以藝術家的身份對社會問題不斷介入,是他多年來創作歷程的一個寫照。
為實現繪畫理想申請調到邊遠小城
1978年,徐唯辛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安美術學院,3年后畢業。畢業分配時,被分配到了新疆一家外貿地毯進出口公司從事地毯圖案管理工作。那一年非常痛苦。他自動要求調離,前往距離烏魯木齊 2000公里以外的和田地區群眾藝術館工作,希望能夠專心畫畫。
1982年的和田還是個非常貧窮的小城,一到春天風沙漫天,沒有鐵路,只有一條小路通往外地,從 烏魯木齊坐車要3、4天才能到達。徐唯辛的到達,在當地引起了巨大轟動,那時還是鉛排版的《和田日 報》以巨大的標題報道了“大學生自愿要求來和田”的新聞。
在和田,徐唯辛一待就是3年,但是,他深知自己遲早會離開,那3年里,他埋頭創作,還自學了日語,并在3年后考取了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
用大幅肖像介入歷史
1987年,要搞畢業創作了,導師建議他畫新疆,于是就有了《馕房》。《馕房》獲首屆中國油畫展大獎,這是他的成名作。
《馕房》是徐唯辛的成名作
畢業創作《馕房》一舉成名
這幅油畫乍看上去就像是中世紀的場景,實際上畫的卻是新疆一戶普通農家。
徐唯辛說,時至今日再看《馕房》,發現它已經落后了,這就是一幅描繪我國邊疆風情的作品,和現實問題無關。但在那個時候,這個作品卻很感人,因為很少有如此大場面的作品是描寫這樣一個小小的生活場景,而作者的筆觸又是如此溫馨、樸素。甚至后來,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印象——徐唯辛就是 畫大場面的。
之后徐唯辛一度沉寂。“身邊的朋友逐漸成名,而我卻感到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他選擇了去西藏。
上世紀90年代初,徐唯辛創作的與西藏相關的作品在一個展覽上展出,“我當時很得意,覺得自己 的技術很精純。”一位非常著名的美術評論家來到了徐唯辛的作品前,只待了幾秒鐘就轉身而去。這是對他而言個沉重的打擊。
1997年,又一個展覽上,徐唯辛的參展作品仍是一幅和西藏相關的畫,這位著名的美術評論家又一次前來觀展,仍是沉默不語。“我當時看見他就害怕。”
又過10年,《中國歷史眾生相》創作完成,徐唯辛邀請了那位評論家參與研討,這位評論家終于給了極高的評價。
“這對我和中國美術史而言是劃時代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徐唯辛發現,自己曾經創作的《礦工》效果不錯,視覺沖擊力很強。“我就老往煤礦跑,用數碼相機拍了在電腦上看,電腦屏幕上只有一張黑的礦工的臉,我突然想不如就畫一張臉,說不定就超過很多人。”
兩周后,徐唯辛畫出了第一張,“非常棒,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一口氣就畫了6張。”2006年, 徐唯辛參加中國美術館“七人現實主義油畫展”,作品贏得了廣泛關注。
中國煤礦紀實:礦工劉向財
徐唯辛發現,肖像可以做很多事情,他的藝術創作有了更廣闊的可能性。這個想法和他在2001年曾 經嘗試過的“文革”題材聯系了起來——創作大型作品《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用肖像、而且 是大幅肖像再加上文本的方式來介入歷史,”徐唯辛說,“這對我和中國美術史而言是個劃時代的東西 。”
原文鏈接: 《山河歲月都在他畫出的臉上》
相關鏈接: 《少年學畫起五更瘋狂練習畫稿月以公斤論》
(編輯 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