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8日訊(梁夢晚) 在2009(首屆)中國流通發展與改革高峰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表示,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在國際競爭的背景下提升流通競爭力。
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外資零售業規模占零售業的比重高達22.5%。某些跨國零售企業對我國的供應商濫用買方勢力,通過各種經濟的、超經濟的形式進一步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產業的結構調整與升級。與此同時,我國內資零售業的發展依然存在著組織化程度低、成本控制力不強、品牌化意識不夠、中高級人才匱乏等問題。內資零售業的競爭力不強,無疑對跨國零售企業難以起到制衡作用。因此紀寶成認為應"不斷提升我國流通競爭力,牢牢握住流通渠道的主導權和控制權,徹底根除"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
對于流通企業來說,著眼于服務競爭,通過創新提供差異化的服務贏得競爭優勢,無疑可以更好的兼顧生產者、流通企業和消費者三者的利益。對此,紀寶成提出,競爭力的提高途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建立產銷聯盟,共享信息,通過降低流通成本獲得價格競爭優勢;二是流通企業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特點,創新服務方式,創造服務價值贏得競爭優勢。因此,"流通企業提高競爭力需要切實轉變盈利模式,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變為渠道的合作競爭以及服務競爭,從分享價值轉變為創造價值。"
從宏觀角度來看,紀寶成則認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提高流通競爭力:一是大力發展民間經營。改革開放進程中由于消費需求的分散性、多樣性、層次性,流通產業的市場結構必然體現為"大、中、小"企業并存,其中以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居多。這就要求大量的民間資本進入,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搞活零售市場,滿足各個層次的消費需求。二是大力發展規模經營。流通企業的規模經營能夠降低運營成本、引導生產、促進大量消費,因此,通過兼并重組、資源的跨區域整合、制度規范,發展具有網絡化、連鎖化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國有控股或國資參股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發揮其平抑物價、穩定市場,應對突發的自然、經濟事件的能力,從而提升我國流通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三是大力發展文明經營。沒有道德底線的經營、沒有誠信的經營是不可能長久的,但是這種短期行為卻在我國的轉軌經濟中大量存在,這充分表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礎和道德基礎之上。政府需要構建相應的商業信用體系和適宜的鼓勵政策,引導和規范企業的文明經營。
"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制度的、技術的創新全面促進流通競爭力的提高,從而實現流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紀寶成最后說道。
原文鏈接: 紀寶成:把握渠道主控權 提升流通競爭力
(編輯: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