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銳意進取,不僅走出了一條綜合創新之路,而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支援兄弟學校改革發展,讓優質教育資源走出了名校圍墻。
優美的附中校園
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和學生
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說:“我們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兼濟天下’,讓更多的學校分享我們的優質教學資源。這才是更高境界地履行社會責任。”
承辦、共建 走出圍墻辦名校
2003年,為滿足海淀地區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人大附中承辦了在海淀區排名靠后的西頤中學,將其改為人大附中分校,向其輸入優秀教師和管理人員,在教育理念、師資、校園環境方面進行改造,利用自己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整合該校,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
2005年,人大附中與北京市延慶永寧中學建立友好互助關系。兩所中學實現校長、干部、教師、學生四個“一對一手拉手”,幫助對方全面發展。人大附中每半個學期接收10名永寧中學的學生到該校學習。
2006年,為全面提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中的教育教學質量,人大附中與北航附中結為共建校。兩校在領導班子、教師隊伍、教學新課改、教育教學管理、教師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劉彭芝校長提出在北航附中辦人大附中班、兩校全面共享優質教師資源的想法,“爭取在3至5年內把北航附中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人大附中被譽為海淀區教育界的“黃埔軍校”。近年來,人大附中為海淀區及北京市的一些學校輸送了一批校級領導,劉彭芝校長說,“對兄弟學校最大的支持,是把人大附中的優秀人才輸送到那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授人以漁不如給人家派一個打魚的領頭人。”她說,在與貧困落后地區學校聯合辦學的過程中,學校的教職員工也得到了鍛煉,境界得到了提高,這實際上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牽手、幫扶 讓薄弱校不薄弱
在幫助周邊地區兄弟學校的同時,人大附中積極與中西部教育欠發達地區合作,用實際行動支持西部大開發,為促進當地教育均衡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2003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附中與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政府合作創辦人大附中鄭州分校。人大附中先后派出多名學校管理人員赴鄭州分校工作,還派出干部、教師赴鄭州分校考察、講學、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同時,人大附中還接待了15批新密領導、教師、學生到人大附中本部學習、培訓、交流。在人大附中的幫助下,鄭州分校成為“鄭州市文明學校”、“鄭州市教科研先進集體”,帶動了當地教育的發展。
2007年7月,人大附中與寧夏六盤山高中結為友好學校,人大附中寧夏實驗學校同時成立。按照合作辦學協議,六盤山高中每年不定期選派學校干部到人大附中掛職鍛煉或短期學習,每年選派10名高中二年級優秀貧困生到人大附中隨班學習1年,每月選派一兩名優秀教師到人大附中學習。目前,有200多名幫扶學校的學生在人大附中學習。
網上、網下 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是人大附中辦學經驗的一大亮點,網校是人大附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重要平臺。人大附中從清華大學引進一支博士團隊,成立人大附中三維網上教學平臺研發中心。該網校不僅對本校學生開放,而且對全北京市乃至全國的中學生免費開放。
人大附中發起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作為公益性非營利組織,該聯盟于2006年4月舉行了“國家基礎教育資源西部行”活動,面向西部地區中小學,提供基礎教育優秀中小學課件及公共教育資源。如今,人大附中已聯合全國200多所中學,將優質課件輸送到西部12省市的薄弱學校。
劉彭芝說:“今年是人大附中建校60周年。六十一甲子,萬物又復萌。如何實現人大附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實現人大附中人社會責任的最大化,是需要我們繼續深入思考的問題。”
原文鏈接:http://edu.people.com.cn/GB/10934215.html
(編輯: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