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訊網邀請全國百名經濟學家開展寄語兩會活動,其中一個以對聯形式的建言別具一格,脫穎而出。上聯:“廣積糧”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尚未成功;下聯:“深挖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須努力。橫批:居安思危“不稱霸”。寫這個建言的經濟學家就在蘇州,他就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大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副院長陳甬軍教授。
道不完的蘇州“情緣”
陳甬軍笑言他與蘇州有著難解的緣分: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所在的人大西門就叫蘇州街,現在人大走出了北京蘇州街,在蘇州成功地辦起了國際學院,他又在商學院副院長任上被學校選派到蘇州主持國際學院的工作。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也揭示了他與蘇州的天然聯系。五十年代他在浙江寧波出生時父母所在的部隊是解放軍第20軍,而這支王牌部隊的前身就是聞名遐邇的沙家浜部隊。陳甬軍說:“作為沙家浜部隊的后人,能從北京蘇州街來到蘇州開展教學科研,把中國最優秀的人文社科類大學的優勢學科帶到處于經濟發展第一線的長三角地區,為其培養人才,貢獻智慧,既是時代的召喚,也是命運的垂青。”
正是由于有這一種道不完的蘇州“情緣”,去年8月他來到蘇州后,在全心投入教學科研的同時,就主動地融入蘇州的經濟和文化生活中,每天看《蘇州日報》、看蘇州新聞已成為他的習慣,時不時還會從中獲取重要信息。他說:“今年元宵節前,在報紙上看到胥門、山塘街等處有燈會,我就立刻和老師們商量組織全體學生一起去看燈會,讓他們接受江南文化的熏陶,感受蘇州的風土人情,體驗元宵佳節獨特的江南風韻,讓他們真正熱愛這里。”
3月6日,他在人大國際學院主辦的中國低碳經濟與能源發展論壇即席作會議小結時,又一字不差地引用徐志摩的詩,運用戴望舒《雨巷》的意境,引用李清照詞里的“乍暖還寒”一詞,與會議討論的低碳內容和當時的天氣巧妙結合,給會議添上充滿江南風情的一筆,引發了全體與會代表熱烈的掌聲。
經世濟用 志在做學問
陳甬軍干過電廠工人,做過國家機關干部,而最能讓他自由自在,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還是做教師,搞學問。通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已是全國知名的經濟學家。他和紀寶成教授合著的《中國統一市場新論》去年獲得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成為經濟學的全國三個一等獎之一。但他現在仍然每天堅持學習和調研。“厚積而薄發”,去年12月,陳甬軍教授應邀在蘇州市社科界第三次學術大會上,作了題為“贏在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與蘇州轉型升級”的學術報告,受到與會領導和學者的歡迎和好評,被認為是近年來解讀蘇州經濟難得的成果報告。會后市委宣傳部的領導決定將報告內容立即在《蘇州日報》理論版刊發,并作為重要參閱件印發市領導參閱。“經世濟用,不亦樂乎。 ”陳甬軍感到很欣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中的城市化發展》《蘇州工業園區產業結構調整》這兩個準備申請國家和園區重大課題的研究項目是目前陳甬軍教授正在做的。此外,人大國際學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也在全力建設中。中心的五大研究平臺就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資本市場發展和低碳經濟這三個經濟類的研究平臺。陳甬軍認為,人大國際學院要用自己特色專業的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來反哺蘇州,同時也推動學院自身教學、科研向“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然而,多數城市現在還是過多地重視理工科等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產學研項目,忽視或輕視人文社會科學作為軟科學發展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也缺少相應的評價指標。 ”對此,他感到些許遺憾。
全方位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經歷豐富的陳甬軍珍惜每一次寶貴的人生體驗。“六年籌劃三年建,人大揮師下江南;姑蘇城外弦歌起,勝似鐘聲迎客船”。這是陳甬軍在去年人大國際學院開學時有感而發的一首小詩。為了辦好人大國際學院,陳甬軍經常思考如何從全方位努力,來滿足高層次研究生教育異地辦學的需要,探索其中的規律。現在,國際學院的學生不僅享受到‘升級版’的教學設施和學習環境,得到人民大學大牌教授過來授課的待遇,學費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標準支付,而且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國際學院去年先后舉辦的紀念郭小川九十周年詩歌朗誦會和元旦新年晚會與舞會,不僅在獨墅湖高教區引起轟動,而且也引起了人民大學本部學生的高度關注和羨慕。而這都是在陳甬軍的推動下和學院老師一起組織的。
現在人大國際學院正從海外招聘優秀的專職師資,今年每個季度都將推出高水平的科研論壇,秋季開學后在學全日制研究生人數將突破千人,而且與高教區各入駐院校和工業園區企業的合作也會進入形式多樣更加緊密的階段。今年剛擔任獨墅湖高教區院校合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陳甬軍說:“我們要在蘇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爭取做新時代的‘蘆蕩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