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 中國因素成為全球經濟復蘇中的熱點。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主辦方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發布了《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2010年第一季度)》。報告指出,中國因素成為全球經濟在復蘇進程中最令世人關注的熱點。
全球經濟再平衡與中國經濟的外部風險
報告認為,在全球經濟的復蘇階段,世界經濟仍然受到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歐洲板塊不止一個國家面臨主權財務危機困擾,歐元體系面臨考驗;發展中國家外部需求恢復乏力、未來外部融資成本高企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報告從對全球經濟危機性質判斷、科技創新的周期變化、產業結構、國際金融體系的再平衡調整,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中所面對的外部風險等方面,分析了本輪經濟復蘇過程中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趨勢。
報告指出,中國因素成為在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中最令世人關注的熱點。然而,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中仍然面臨著諸多風險。
一是對中國分工地位錯誤定位的風險。國際分工的大格局不變,中國在其中的地位也不會發生變化,中國在技術存量及金融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完成從制造大國向金融中心的改變。
二是紅利爭奪的風險。人們會忽略紅利的分配,在平等增長的過程中,全球經濟參與國的關注點將轉向利益的全球分配,其手段無非貿易保護和匯率調解,這兩方面的壓力會在未來不斷地顯現出來。
三是流動性緊縮風險和外部需求的逆向沖擊。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世界經濟的流通性過剩將會轉向流通性緊縮。美國為了維持美元的地位,在政策選擇過程中,也不可能像上世紀70年代一樣采取通脹的政策手段。所以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會面對流動性緊縮風險和外部需求的逆向沖擊。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美國開始反思原有的監管問題。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銀行資本準備金的提高,最大杠桿率以及最低流動性水平的設置,政府對非流動性的監管,發展中國家的外部融資環境將惡化,新興國家新的技術和制度形式創新的跡象并不明顯。在中短期內,美國經濟很難出現可靠的經濟增長點,對外進口需求很難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因此,伴隨著流動性繁榮的結束,在新一輪發達國家市場份額再分配的過程中,中國經濟的優勢尚不突出,面臨的外部競爭也更加嚴峻。
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空間有望進一步提升
金融危機發生后,從全球經濟再平衡的主要特征和現實表現來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空間有望進一步得到提升。這其中的原因:一是由于歐元區國家產業結構的未來調整有望由服務業向高端制造業進行轉移;二是來自發達國家進口需求中中端技術產品所占比例的增長;第三則與中國經濟在未來國際金融格局上升空間的增長有關。只有中國在現有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得到穩固的前提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才會有可能。
第一,我們應該在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的同時,推動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提升國內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盡管這是一個舊的對策,但依然具有新的含義。
第二,積極推進多邊框架下的區域經濟和金融合作,維護我國應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開展多邊的合作,意味著在我們周邊可以形成更大的經濟體,使得這個經濟體和美國相比,經濟的相互依存關系會更趨于均衡。
第三,從方式的轉變來說,轉變是一個內在的需求。實際上,經濟結構的轉變包括產業結構、收入結構的轉變。產品結構的提升是一個起點。在市場份額不增加的情況下,只有產品結構提升了,附加值才能上升。附加值上升了,生產者、勞動者的收入才能提高。由此才會推動市場新的需求。
原文鏈接:http://finance.jrj.com.cn/2010/03/2921267199485.shtml
(編輯:苗育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