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海淀區的校長辦公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會談中他指出,可以通過先行一步簽署“中國和韓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帶動亞洲各國互相擴大市場,發展經濟。” 北京特派員李憲鎮
今年是紀寶成校長領導中國名校——中國人民大學的第十年。他是中國教育界著名的改革論者,也是貿易經濟領域中的專家和經濟學者。他以明快的理論和經常發表意見著稱。我們了解他的軼事可以從他堅持將中國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假日開始。
2003年,紀寶成當選全國人民代表(相當于韓國國會議員)以來,一直堅持強調傳統節日的重要性。那個時候,在中國,除了春節以外的其他傳統節日不是公休日。2004-2007年的四年間,他每年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將傳統節日設定為法定節假日的建議,最終得以通過。從此,中國人從2008年開始享受這傳統節日。
人們對紀校長為把中國人民大學建設成為國際知名高校而做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曾多次訪問韓國,積極地與韓國人民進行交流。在人民大學留學的韓國學生已經超過1100人。在中國高校中,韓國留學生比例屬于最高。
【擴大韓中交流】
“文化相通,才能達到心與心的相通……兩國政府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去年12月31日,我在中國北京海淀區有幸采訪到人民大學紀校長。紀校長滿面笑容接見了記者采訪。他指出“現階段的韓中兩國交流水平仍然不足”。說到這里,他提高了聲音,強調“應更加廣泛和深入地進行交流”。他還強調,中韓日自由貿易地區更應該“先從能做的工作開始做起來”。
-中韓交流非常活躍。
“中韓兩國在文化上具有相當多的共同之處。但是產業化程度和地理環境、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成為互助的關系,加強兩國文化教育交流,讓互助關系規范化運行。中國需要韓國,韓國也需要中國。試想如果中韓中斷來往,那雙方都會有巨大的損失!”
-什么是文化共同點?
“文化共同點,說的是思維方式的相似。舉個例子來說,在西方國家有東方人這樣重視孩子的教育嗎?東方教育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識很強烈。我們有著如此相同的心理和思維方式。近百年間中韓日三國雖然有過傷痕累累的歷史,但要治愈這個傷口,還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深刻的教訓。為更加美好的未來,更有必要加深文化和教育領域的交流。”
-為什么文化和教育交流這么重要?
“真正的友誼基于經濟互利和文化相通。心靈溝通超越經濟的利益,更為基本。文化上沒有隔閡,心里就不會有隔閡。學校是培養未來領導者的地方,兩國的教育界應該成為文化教育交流的基礎和模范。未來是年青人的,大學和中學等學校都應加強文化教育交流。這很重要。現階段的水平還遠遠不夠。三國政府應挽起袖子大力促進。這方面不應該省錢。工作不能僅僅依賴民間活動,還應由政府建立基金,加大資助力度,提供更多獎學金。同時應該更加互相開放文化領域。中國有韓流,但是韓國沒有漢流,不是嗎?”
-韓國也在強調文化和教育交流的重要性
“中國也一樣。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想法。有很多中國人希望如此。可以說這是中國人民共同的愿望。借國家領導人的話來講,中韓日三國應該成為世代友好的國家。”
-經濟層面如何?最近有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相關的議論。
“通過這次金融危機,我們切實認識到不能只依賴美國和歐洲的經濟。亞洲國家應該規范地、互利地開放各自市場。成為自由貿易區之后,亞洲市場的潛力將被不斷擴大。同時更加利于各國經濟的發展。”
-有分析認為,農產品等利害關系沖突是無法達成FTA的重要原因。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我相信只要集中專家們的智慧,也不是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應該有更多專家貢獻智慧。與其討論10年,遠不如討論一年后付諸實踐,在實踐中進行探討,在探討中繼續實踐… 在實踐中凸顯新的問題,這時才能夠更加深入觀察到問題的實質。如果議而不決,議而不行,這又有何用?應該著手去做那些我們現在能做的事情。”
【中國上升強國位列】
“不希望出現G2局面… 各國治理好本國就是對世界的貢獻”
-中國能被譽為能夠與美國并肩的國家(G2)嗎?
“G2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也是不真實的,中國也不希望如此。中國沒有這樣的能力。美國不僅和中國討論問題,美國也日本、韓國、歐洲國家討論問題。只是最近的議題與中國有關系。美國從不與中國商討與中國無關的議題。美國在對阿富汗派兵問題上與中國商量過嗎?”
-有些國家很關心“北京共識”的中國發展模式
“中國從毛澤東、鄧小平一直到現在,都走著自己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說是自己獨特的路?我來做個解釋。中國地大、人多、曾經很窮。用西方任何理論是無法解釋中國的發展道路。國外有很多預測曾經提出或者正在討論中國,一會是‘崩潰’了,一會是‘威脅’了,事實證明這些預測都是錯誤的。看中國的發展,要與中國的傳統和文化因素聯系起來。比如,孝道,孝敬父母,就是一種追求和諧的觀念。美國正在研究中國的‘孝’文化。這是深層次的問題。西方國家制造出來的‘北京共識’的概念,對這些理解還很不足。”
-中國是個大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水平即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如何對全世界負起責任?
“中國現在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試想如果中國因為落后,大量中國人跑到韓國。即使只有1000萬人口的流動,韓國經濟也會出現困難。如果有一億中國人口餓著肚子,世界將會怎樣?中國能讓自己的人民安居樂業,這就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當然,我們并不是說因此不想對世界做貢獻,我們強調的是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再去幫助世界上更困難的國家。也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一起解決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該如何處理中國早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之痛?】
“教育質量低-求職難,改變社會觀念是關鍵”
-讓我們轉個話題。請介紹一下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
“200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升至15%。現在是23.3%。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2009年有610萬名大學畢業生。今年可能再增加20萬人。因此即將有630多萬大學畢業生。因此如何吸納這么多畢業生,社會有個調整的過程。與此同時,其副作用也出現,如教育質量的下降和就業難等問題。”
-據悉,就業難的問題也較突出。有沒有解決方案?
“我們的就業觀念影響著就業難的問題。中國的農村需要大量大學生,但是大學生們不愿意去農村。如果大學生只想在北京等大城市里工作,這個問題就難以解決。到農村去,到中小城市去,到西部去,就業難就會緩解。沒有大眾化的就業觀念,就沒有大眾化的高等教育。這不僅是政府的問題,也是社會如何認識的問題。這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聽說今年是您任人民大學校長的第十個年頭。請您介紹一下人民大學。
“人民大學是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我們的生源狀況非常好,從文科生的情況來看,他們從全國各省選拔出來,至少要在各省排名150名之內才能被錄取。理科生至少要在各省排名500名以內。我們學校是全國最優秀的學生匯聚的地方。教師隊伍也堪稱中國一流。關于人民大學畢業生,可以用兩句話概括:‘可靠’和‘好用’。人民大學的就業率是97~98%左右。每年向社會輸送6000余名畢業生。每年有3萬多個職位提供給我校畢業生。也就是說,每個學生可以從5個工作里挑選一個。”
-人民大學學生應具備哪些能力?
“德才兼備,具有國際視野,具有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因此,學校要求學生們應多讀書,靜心讀書,同時提供更多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為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學校積極派學生出國交流,同時招收更多留學生。目前人民大學與韓國高麗大學等韓國的大學交流也很活躍。”
-最后,請給東亞日報的讀者再說幾句。
“祝各位讀者新年好,祝愿各位在2010年里取得更多成就。作為教育工作者,希望人民大學成為韓國人民、教育界和知識界認識中國最好的學術窗口。最后,祝愿中韓兩國人民的友誼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