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物
程天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吳穎民: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
石定果: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楊小微: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朱建民:北京市第35中學校長
醉心于尋找最好的學校或許是這個時代不少家長的共性,但也有不少家長在思索,有沒有適合我孩子的學校?如果有,它又在哪里?
這個問題,其實點到了一個重要的命題:以人為本,應成為教育工作者價值追求、理想追求所在。
關鍵詞:適合
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不像工業
吳穎民(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追求接受好的教育,接受公平的教育,首先要有一個共識,什么是好的教育?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適合的就是公平的。這樣一個在全社會得到的共識非常不容易。
每一個學生有不同的天賦,有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特長,他們接受的教育,他們未來的發展前景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每一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應該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現在我們走進了誤區,追求絕對平均享有教育資源,什么“不要輸在起點上”,把我們的教育引入了死胡同。要形成共識會很困難,而且需要時間。
石定果(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五種遺規》里面講了兩句非常好的話:天下無不可教之人,亦無可不教之人。我想這是我們為每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應該題中應有之義。
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其一,是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每個學生,就是要惠及全體,一視同仁。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就是學生必須有充分的成長空間,包括德智體,包括情商。其二,提供合適的教育。所謂適合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開發潛能。呂叔湘說,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對不像工業,只能像工業化干教育的就不是教育家,教育家應該像做農業一樣做。
為每個學生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這是一個愿景。它的實現有待于制度環境,制度必須配套。我們對中小學進行個性化教育,結果高等教育的考試,或者升學考試要舍棄差異特長,只能標準化地考試。那么,學生升不了學就是白搭。
所以,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就面臨一個兩難的境地。我們當初上學,我覺得我們是學習并快樂的,現在早已經沒有這樣的景象出現了。所以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才會有效地保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可持續性。教育家辦學也是要教育家有充分的自覺。
關鍵詞:教師
教育家是知者、仁者和勇者
程天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與“適合的”相反而同義的是“有區別的”。為了更有現實針對性,更強調適合就是要有區別,我用了“區別”一詞。首先,學生當是“這一個”,我們的文化教育意識中間太多統一、共性,太少個性,太少差異,這就把生龍活虎、天真爛漫,富有創造性的學生,變成了生產線上下來的標準件。即使是同一個學生,他在不同時段,認知能力、興趣與關注點也是不同的。學前、小學、中學、大學教育的給出與需求,形式與方法,師生關系和互動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的主張是把這些問題主要交給從事各類教育的老師,他們才是專門家。但這么一個關系到千差萬別,生動活潑時刻變化的人的學養成長過程,不是專家還真只能說到一點皮毛,千萬不要過度干預。我很少見到專業以外的人士干預太空工程、醫療方案、精細管理。但為什么對教育有那么多的干預與指責?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適合的就是有區別的。教師既要開發構建學生的智慧、情趣,使之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又要承認學生在智商、情商上是有差異的,適合的就是能得其所哉。
楊小微(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溫總理給教育家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定義:第一,熱愛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做教育,而且要做一輩子教育。
我理解,倡導教育家辦學,一個基本的訴求就是:所有已經成為和正在成為辦學的教育家的人都應該是知者、仁者和勇者。
先談談“知者無惑”。“教育家辦學”呼喚著教育發展的專業化運動,也就是說,在日益復雜多變的當下社會,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地關注多種因素在復雜背景下的錯綜復雜的交互作用,以一種“互動-生成”的方式去把握對象或推進過程。所以,復雜的變革環境對我們的“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接下來再看“仁者無憂”。“仁”是一種大愛,也是道德的“基線”。關愛學生,一切教育決策、教育施政的最根本的出發點是人、是學生,這就是最大的“仁”。剛剛征求完意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里有一句話,是編制者很想讓老百姓聽了“暖心”的一句話,即:“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要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這句話的前面加了一個詞——“努力”,加得很有必要!因為,也許我們不可能完全實現這句話,但至少我們可以努力去實現。在領導學校教育的變革過程中,“仁”表現為取向正確、親和力強、善于溝通。
第三句話,“勇者不懼”。變革永遠是一項風險事業,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再加上教育事業受人矚目,責任重大,所以教育家除了仁心、智慧和學識,還特別需要勇氣,需要膽識。
吳穎民:辦教育的人應該有更多一點的理想主義的情懷,要有對理想的追求。我覺得我們一方面要面對現實,但一方面始終要追求我們自身的教育理想,不能放棄。而且要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努力拓展,拓寬我們的創造空間,用我們有限的自主權,有限的舞臺,去為教育的變革做一點點的努力。
關鍵詞:改革
高中教育不應全部是預備升學教育
朱建民(北京市第35中學校長):中國的教育不能為少數人的升學服務,應該把教育的基點放在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國民素質上來。所以,我們的教育,特別是當校長的應該要引領社會,處理好教育的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的關系,處理好國家利益和百姓利益的關系。
我們的教育現在存在著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同質化現象的嚴重。教育必須要多元化,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課程觀、質量觀。我們的教育應該要改革單一同質化的辦學模式,把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多元化的改革。
現在,不應該全部都是把高中辦成預備升學教育。因為升學教育應該是一部分,不能辦成全部。其二,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教育進行對接,現在有的提出叫做“2+1”模式。再一個就是分科類,外語高中、藝術高中、體育高中,就是根據不同的人才,根據國家不同的需求辦有特色的多樣化高中。再一個就是超常教育,也就是英才教育。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如果說沒有英才,許多拔尖領軍人物,中國不可能在國際上占據應有的地位。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在辦學的多樣化,人才培養的多樣化上進行改革。
吳穎民:合適的教育一定要區別對待,這就要有許多資源方面的跟上。評價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等,要跟上,這個就要增加學生的選擇性。社會提供不提供這樣的足夠選擇?我想關鍵是資源的投入。
所以,提出一個合適的教育的命題是美好的,但是足夠的資源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否則就是一個美好的夢想,而不是一個實實在在可望可及的境界。
程天權:做到了平等、質量、區別這三方面的要求,我認為離現實這個論題目標不遠了。誰來提供?政府有政府的責任,學校要做好學校的事情。社會要給教育一個環境。全社會也要反思,這些年來我們對教育忽視了什么?在精神文化方面出了什么偏差?有哪些非理性的做法助長的一些現象?
(編輯:程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