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里氏7.1級地震。近日,針對社會上各種地震的謠言,光明日報玉樹抗震救災特刊登載了光明日報記者張蕾對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鴻生的專訪。以下為采訪原文轉載。
面對地震傳言,公眾應保持冷靜
記者:青海玉樹發生地震后,某些地方也出現了地震傳言。您對此如何評價?
王鴻生:地震時強大的能量釋放顯示了極大的摧毀力,這往往會引發人們的恐懼感。在恐懼的氣氛中,人們會對某些相關的信息極度敏感,乃至產生無根據的“恐怖聯想”,失去正常的判斷能力。所以,災難往往會形成謠言產生和傳播的土壤。實際上,除政府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信息。公眾在這類傳言面前應保持冷靜。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人們不能由于對災難的恐懼而失去智慧,而應該依靠科學、智慧和勇氣來克服恐懼,應對和戰勝地震災害。
記者:國外發生地震后,民間會出現哪些關于地震的謠傳?
王鴻生:例如,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7.9級的大地震造成極大人員財產損失,幸存下來的人驚魂未定,各種謠言便開始傳播,說什么“還有大地震、大海嘯,富士山將大噴發”等;另外還出現了有人群指向的荒謬謠言,說在日本的“朝鮮人要趁震災反擊”等。這些謠言使有的人相信震后火災的擴大是朝鮮人造成的。分析當時傳播這類謠言的歷史背景,是由于日本在1910年吞并了朝鮮,許多流離失所的朝鮮人到日本做工??杀氖?,一部分官員也相信了這些謠言,政府還發布了戒嚴令,軍隊和警察捕殺了不少在日的朝鮮人。隨后知道這是謠言,才停止對無辜者的迫害。當時的謠言是有人故意制造的還是自然產生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震災害造成的恐懼給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條件,謠言的傳播又引發了人為的恐怖氣氛。
又如,2008年9月伊朗發生地震時,伊朗國內有謠言說這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首次測試“所制造的黑洞”,國外則紛紛傳伊朗“核試爆引發地震”。前不久智利發生地震時,也有傳言說美國用“氣象武器”遙控了智利地震……還有人把近期頻發的地震和今年的全球氣候異常以及美國災難電影大片《2012》所說的“世界末日”聯系起來——這基本上是一種“恐懼的聯想和放大”。地球每年發生的地震有500萬次,其中約5萬次可被人感知;近年7、8級以上的地震數量稍多。實際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震多發帶的人口增長了,媒體報道地震的速度和強度增加,使我們感覺地震似乎增多了。
記者:在社會生產力低下、對自然認識有限的古代,人們如何看待地震的發生?
王鴻生:遠古的人類無法理解地震,往往把地震看作神靈發怒。當然,中國人很早就試圖從理性的角度來認識地震。比如,周幽王時期發生地震,史官伯陽父便用“陰陽失序”來解釋;春秋時齊國的晏嬰認為地震與行星運動有關;莊子則認為地震與海水運動有關。這種認識雖然不完備,但也有一定的價值。東漢時期的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可以記錄發生了的地震,但這一發明很快失傳了。在古代,還有一種“天人感應”的理論,認為地震是因為皇帝的作為有不當之處,這樣臣下就可利用地震來勸誡皇帝,皇帝要頒“罪己詔”安定民心。由于地震儀對皇帝成了“不祥之物”,所以很快就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關于地震,我們應科學認識
記者:地球上為什么會發生地震?
王鴻生:目前而論,在人類認識地震發生原因方面,板塊構造說是最重要的一種科學理論。板塊構造說認為,地殼這個巖石圈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歐亞、非洲、澳洲、南極洲、美洲、太平洋六大板塊組成,它們間還存在一些小的板塊。地殼板塊漂浮在地幔之上,地幔是高溫、流動的物質,它的運動造成地殼板塊的運動。板塊之間產生的擠壓力可以造山;板塊背離運動時則產生引張力,形成大裂谷;板塊相互滑過時產生剪切力,形成海底轉換斷層——這些力量造成洋底和大陸的地質地形,并形成了造山運動和地震。
記者:人類對地震的研究和預報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王鴻生:現代科學對地震的研究始于1900年,當時英國人奧德漢姆用地震儀記錄了P(初至波,縱波)、S(次波,橫波)、L(表面波,也是橫波,如水面波)三種地震波,這對研究地震和分析地球內部構造有重要意義。1909年,克羅地亞人莫霍洛維奇發現了地殼與地幔的界面。但由于大地之深厚,人類對其認識還很淺。前蘇聯1970—1989年間在貝加爾湖地區打的鉆孔最深,也只有12千米,這與地球赤道的半徑6378千米相比相差甚遠。
進入20世紀以來,在地球科學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人類對地震的研究和預報都有明顯進展。從根本上說,人類在地震面前可做的事情,除研究地震發生的原因、機制、分布外,更重要的是前兆觀測和震后救災。
目前已發現,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地球板塊的結合部,但也有些地震發生在板塊中央——這說明地震發生的原因和機制是復雜的,人類在這方面的認識還不完善。
記者:近幾年,全球地震頻發且損失嚴重。能否說地球板塊運動正處于活躍期?
王鴻生:2008年中國汶川發生大地震,最近一兩年又相繼發生了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再加上此次青海玉樹地震,似乎給人以地震頻發的印象——但這一點還不能肯定,因為相對地殼活動的長周期,這個時間周期還很短。實際上,地震發生的原因和機制十分復雜,幾年之內發生的情況值得關注,但不宜得出任何確定性結論。至于近年發生的有些地震造成的損失較大,可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是這些地震震級較大,有的震中人口較多;二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現代人居住有集中化的趨勢,一旦發生地震就會造成較多損失。
對于地震,人類可以有所作為
記者:地震能不能預報?
王鴻生:目前這仍是一個在爭論的問題。對此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可預報,另一種認為很難預報,甚至不可預報。這種爭論恰好反映了地球科學和地震研究面臨的一種挑戰。事實上,地震有可知的一面,也有不可知的一面——在此,科學顯示出局限性,說明人類的認識有局限性。盡管如此,人類在地震面前并不是無所作為。事實上,認為地震不可預報,在很大程度上是覺得預報不如抗震;或者說,與其投入很大精力搞不可能十分準確的預報,還不如切切實實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標準。這樣,即使沒有預報的地震來了,損失也不會太大。這個思路無疑有可取之處。但地震的研究、前兆觀測、相關的預報,盡管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在認識和預防地震方面還是有特殊意義的。它們與震前的城市地址勘選、防震建筑、震后的救災一起,構成了人類認識和應對地震的反應體系。
記者: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地震這種自然災害?
王鴻生:人類是萬物之靈長,也是自然之子。在地震這樣的自然現象面前,人類除了敬畏地球未知的一面,還要在災害面前表現出自身的智慧和勇氣。人類不能因為未知而放棄探索,也不能因為災害而失去生活的勇氣?;厥讱v史,人類文明的延續過程中總伴隨著許多天災人禍,其中就包括了地震。當大地“發生抖動”時,人類的力量顯得十分渺小,生命也顯得極為脆弱,但其探索未知的智慧、克服災害的勇氣卻可以是堅強的。在地震沒有來臨時,人們應居安思危,但不可杯弓蛇影,未聞風而喪膽,重要的是平時要有科學而恰當的防震預案。當地震到來時,從容而科學地應對它很重要,如果災難來臨時失去從容的心態和科學的逃生程序,就可能將天災演繹成人禍,此時迅速而有效地自救和外部救助很重要,這考驗著面臨災害的人,也考驗一個社會應對自然災害的反應能力。
原文鏈接:不要相信謠言——訪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鴻生
(編輯:邢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