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怎么看近期的農產品漲價?屬正常范圍還是漲過了頭?
馬龍龍: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流通研究中心對主要用于食用的農副消費品市場的監測,排除2009年價格走低基數效應的干擾,2010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價格只能算是呈現穩中偏強的走勢特征。從市場總體表現看,大宗農副產品市場供應充足,糧食價格溫和上漲,牛羊肉、禽蛋價格總體平穩,生豬價格持續低迷,蔬菜價格在經歷了大幅上漲之后已開始呈現供給推動型回落,只有大蒜、綠豆等小部分農產品在游資炒作助推下出現大幅價格拉升。
從整體上看,本輪農副產品的價格上漲屬于比較正常的供求型價格波動;少數漲幅較大品種在一定范圍內放大了原本溫和的價格波動,加上媒體報道的放大效應,引起了比較強烈的社會反響,但眼球效應和對消費心理預期的影響大于實際經濟沖擊。
記者:對于大蒜、綠豆等一小部分上漲幅度過大的農產品,除了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行為,是否還要考慮更多的對策?
馬龍龍:經歷了這輪供求引致、炒作加劇的農產品價格波動之后,除了繼續強化市場調控舉措之外,政府應當加強對游資的監控力度和對輿論的正確引導,尤其要重點監控打著投資“三農”幌子進行農產品炒作的資金,充分利用調控部門掌控的全面行業和市場信息,發布權威信息,穩定消費心理預期,并針對農業生產的周期波動和自然災害引發的減產進行專項儲備和市場調劑。
針對股市樓市抽離資金轉而炒作部分農產品導致價格異動的新情況,除了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惡意囤積、哄抬價格等違法違規行為之外,要加快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給民間資本更多的保值增值出路。
記者:農產品價格一頭連著農民增收,一頭連著居民日常生活,對如何合理調控,您有什么樣的政策建議?
馬龍龍:農產品價格的適度溫和上漲符合我國從國民經濟綜合發展角度調控價格的戰略取向。我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還在逐年擴大,農產品價格的適度上調,是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有效調控手段。對于城市低收入群體,農產品價格上漲可能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較大影響,但不能因此而“因小失大”強行推進價格管控,可以通過建立并完善與物價相聯動的補貼機制,適時適度提高低保、最低工資等標準,提高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水平。
當然,圍繞“保持價格基本穩定”的原則對農產品市場進行持續調控也是必要的。對糧食等基礎性農產品,繼續完善最低收購價等政策,提高農民種糧收益;對大豆和油料等貿易依存度高的農產品,繼續實行更加靈活的臨時收儲政策,探索直接補貼農民的辦法;對棉花等“兩頭在外”的農產品,可通過進口管理、儲備調節等措施保持市價相對穩定;對蔬菜、水果、禽蛋等鮮活、速生農產品,應依據產品特性探索靈活有效的價格干預政策,如儲備調節、預案管理、進口調劑、冷鏈物流等,并可考慮建立市場調節基金,平抑這類市場經常出現的暫時性價格波動;科學引導社會輿論,正確認識農產品價格上漲與CPI的關系,防止社會出現預期性農產品價格上漲。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06/c_12185970.htm
(編輯:於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