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畢馬威和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管日前分別表示,將尋求在信用評級領域的業務增長機會。聯系到在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中,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所受到的指責,人們將近來兩大會計師事務所對信用評級行業的關注解讀為:信用評級業正醞釀變革。
目前,對幾乎壟斷全球評級業務的三大巨頭——穆迪、標準普爾、惠譽,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國本土的批評與質疑一直不絕于耳。美國一些投資機構已經對評級機構提出訴訟;希臘、葡萄牙等對其被評的主權信用級別表示不滿;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薩科齊聯名表示,將成立歐洲自己的評級機構;歐洲證券監管機構委員會已頒布了旨在加強監管的《信用評級機構一攬子規章》;畢馬威與普華永道高級主管的試探性發言均表明,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正在調整與改變的不僅僅是銀行業、證券業、房地產業,還有信用評級這一中介服務業。
為維護信用評級業的獨立性、專業性和公信度,改變不合理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一般認為,信用評級業至少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變革:第一,更新評級理念與技術。由于系統性風險未納入評級模型,致使三巨頭的評級在美國次貸危機中失敗,評級的模型和理念亟待更新。第二,完善評級的定位與功能。信用是現代虛擬資本,是資源配置的手段,信用評級應公平合理。第三,注重評級的區域性。因市場有一定的區域性,資源配置與信用評級服務業也應該是區域化的。在本區域內,由區域經濟的管理者和參與者們自己博弈,平衡利益,自己評級,按級別配置資源,區域外機構不應橫空評級,避免由此引發不必要的預期,造成恐慌。由三大機構壟斷,一體化的信用評級體系在多極化的國際經濟體系下是不合理的。第四,確保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客觀、獨立的評級是獲得市場信任的根本。信用評級機構在內部管理上應按公司治理規則,或設獨立董事,或設政府觀察員,股東不能與評級活動或被評對象關聯。要規范公司管理,加強評級透明度。第五,強化信用評級監管。目前的信用評級,已作為制度安排,廣泛存在于資本市場、銀行信貸、商貿等領域,已具有公共品性質,因此,評級機構的設置、產品、人員等皆需相應的管理、調整。市場已呼吁對信用評級機構及評級活動進行監管。監管補位,明確監管機構及監管職能已是大勢所趨。
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和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中,信用評級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但同時也為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打破行業壟斷,加強有效監管,促進行業升級,一切都在孕育中。有學者認為,區域內評級機構的設置與評級活動將率先發展
原文鏈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1695051.html
相關鏈接:http://news1.ruc.edu.cn/102449/102450/102496/69638.html
http://news1.ruc.edu.cn/102382/69637.html
(編輯:於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