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表面上給了我們的自主權,但實際上又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收回去了……自主權很具體、很實在,比如,當一個教授可以拿科研經費給參加科研項目的研究生發勞務時,學校的自主權就可以看作是擴大了一點,擴大自主權就是要落實到這樣的具體問題上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被社會各界認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近幾年兩會期間,很多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提交建議、議案、提案,就此問題建言獻策。在本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這一問題再度受到廣泛關注。經費使用自主權看似給了,實際限制很多
建議減專項審批,增基礎經費投入
“高等教育法明文規定,高校對辦學經費‘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但事實上,很多錢是以專項經費的形式下撥到學校,被規定死了,買醋的不能打醬油,眼睜睜看著,錢是‘我的’,卻不能更好地使用!”紀寶成認為。
據了解,國家近年來大幅增加了對高校的財政經費投入,但是,基礎性教育經費相對變化不大,增加的部分主要是以專項經費的形式下撥,“有些大的專項是必要的,但為什么要搞這么多專項?經費是給學校辦學用的,學校對這些經費的使用最有發言權!”更讓紀寶成無奈的是,“有時候,一個項目僅有20萬元,幾輪專家論證評審和驗收就花掉兩三萬,而科研勞務就不能報銷?”顯然,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改進的空間還很大。
紀寶成也理解,政府部門管理經費使用是對“納稅人的錢”高度負責,“這一點毋庸置疑,國家對一些重大項目的審批是必要的,但應該宏觀上進行把握,而不是細致到每一個微小的環節。比如對一個項目已經有了立項的審批、結果的審驗環節,至于學校用這些錢買設備,還是聘用科技人員,政府部門管他干什么?我們應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學校對這些經費也會高度負責。”
高校缺乏充分的經費自主權,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備受束縛,反而催生不良現象,紀寶成認為,因為一些項目確實需要科研助理人員,但科研勞務費卻不能名正言順地發放,一些近期社會反響強烈的“找發票、假發票”的問題就會出現。
“與蓋大樓的經費管理方法決然不同,學術活動有很多變數,管得太細,就難以保證項目實現創新價值的初衷。財政紀律、規章制度很必要,但最終目的是要保證經費合法、高效地使用,而不是起反作用。”紀寶成希望教育經費按教育規律來管理和使用,“有些制度設計還需要深入地研究、改革。”
今年的“985工程”新階段的專項經費的審批過程讓紀寶成“很滿意”,“政府部門要求每所學校先對本校‘985工程’的經費使用進行宏觀設計,然后召開校長會議,相互評審,會議簡約高效。最終結果也充分尊重了校長們及其所代表的校內專家的意見。”
紀寶成建議順勢深化這方面的改革。本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高校的經費自主權問題受到了代表們的高度關注,這也可見國家在此方面的力度和決心。他由衷希望國家以后能加大對高校日常經費的撥款,適當減少專項,尤其要減少專項審批過多過繁地評估和驗收,把專項審批程序控制在必不可少的范圍內。并且,專項經費的具體使用,在專項范圍內也要更多由學校自主確定。
學校有權培養人才,無權頒發雙學位
建議對培養人才的權利給予充分保障
紀寶成還提出一件事情:學校希望培養復合型、寬口徑、創新型的人才,學生也有強烈的愿望,中國人民大學便開設了經濟學——數學等跨專業的實驗班,按照相關考核,這些學生完全達到了經濟學專業和數學專業學士學位的學識水平,但是學校卻無法為這些同學頒發兩個學士學位。
“進校門的時候如果是3000人,出校門的時候只能給你3000個學位證書,一個都不能多,相關部門會嚴格控制。”紀寶成認為,中國人民大學有資格經考核認定對優秀的、進入復合型人才培養并達到規格要求的學生頒發第二學位,“但我就是辦不到,很多校長都辦不到!”紀寶成感慨:“——人才培養是大學最本質的任務,學校最了解學生的情況,學校也會為自己的辦學質量和聲譽負責,政府部門能比學校更有資格評判一個學生的學識能力嗎?”
當然,紀寶成也指出,“國家對雙學位的授予進行宏觀監管是應該的,但要將重點放在制定標準上,而不是剝奪高校的自主權。”
紀寶成話題轉向本次大會,“大學最本質、最核心的任務是培養人才,忽視了這一條就不是合格的大學,甚至不是大學!”紀寶成一直為一些學校過度強調科技研發而忽略人才培養的現象深感憂慮,“如果把大學辦成了科研機構,或者辦成了企業的研發部,大學何在?”
這次大會,國家領導人明確強調培養人才是大學的第一職責,紀寶成甚為欣慰,“既然是第一職責,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權利就應該給予充分的保障。”
不合格教職工淘汰難,評一級崗教授“自己干”
建議擴大高校人事權
“教職工‘能進不能出’,學校怎么能算擁有充分自主權?學校的教學、科研又怎么能夠提高質量?”紀寶成的這個問題或許觸及了教師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層。
高等教育法規定,高校有“評聘教師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職務,調整津貼及工資分配”的權利,但是,紀寶成依然無奈:“對于不符合崗位要求的教職工,學校實際是無權解聘的,如果被解聘的教職工將學校告上法庭,那么學校是必輸無疑。現在僅僅能做到‘調整崗位’,但是,整個學校就這么多崗位啊。”
不合格的不能淘汰,優秀的總能酌情提拔吧?——紀寶成也遇到了障礙。
“理工農醫等學科領域的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會自動晉級為一級崗教授;文科評一級崗教授,相關部門卻要求必須報國家人事部門審批,而且這項工作文件下發了幾年而至今遲遲沒有啟動”。紀寶成說,在很多高校,文科領域頂尖的著名教授奮斗終生、貢獻卓越,卻依然只能是二級崗教授。
“這種制度是一種學科歧視,亟待調整。”紀寶成呼吁,“對這些具體問題,最主要的發言權屬于學校!政府部門如何能科學地了解教授的學術業績和教學水平?”
無奈之下,中國人民大學“自己干了”,學校設立了自己的一級崗教授評審制度。紀寶成介紹,中國人民大學經過嚴格評審,已經將14名在職教授評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崗教授”,將9名退休教授評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崗教授。”
據了解,一些知名高校也開始自行實施類似制度。國家相關部門對高校的人事管理權需進行進一步探索。
紀寶成注意到,本次《規劃綱要》中提出,高等學校應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宏觀政策,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紀寶成認為,這為高校自主管理教師、提高教師質量,自主評定教師級別、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提供了政策支持。
校長出訪一國只能6天,管理“教條”“過時”
建議有針對性地保障校長權力
“自主開展與境外高等學校之間的科學技術文化交流與合作”,這是高等教育法中的明確規定,但是有一件事讓紀寶成和很多校長倍感為難:“我們每次出訪國外,都希望能充分利用出訪的機會,多有一些調研和訪問,多有一些收獲和效果,但是相關方面有規定,校長出訪國外,一個國家最多只能有6天時間,其實我們不在乎6天還是10天,在一些小國家,不用6天我們就回來了,但在一些學校合作對象比較多、比較大的國家,來回6天時間往往完不成訪問任務。完不成任務就回來,國家的一部分差旅費不就白花了?”紀寶成希望這種“教條的、過時的”管理應該與時俱進地、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遇到這樣的情況,像一些重點大學的校長,特別去溝通一下,請求通融,相關部門也會同意,但是,總感覺‘法外施恩’,而更多校長則完全被這個框框限制住。我們希望按照辦學規律和學術規律支持、保障校長開展好國際學術交流的權利,這也是國家利益多需要的。”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推動與國外大學的交流合作,是大學校長的重要職責,紀寶成希望在教育“面向世界”的精神指導下,能夠對這些具體管理方式進行調整,不要像管理行政官員一樣管理大學校長。
http://epaper.rmzxb.com.cn/2010/20100721/t20100721_332948.htm
(李曉紅參與采寫 編輯:羅豫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