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啟動之年,就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期,我國最早的新聞學教育重鎮——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迎來了55周年生日。11月6日,人大新聞學院在紀念生日的同時舉辦了“融合•創新•發展:新形勢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論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傳媒變局”兩場論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報業精英們齊聚一堂,將目光聚焦于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共商媒介化社會語境下的新聞傳播教育大計,并一致認為媒介融合將開啟新聞教育改革新的篇章。
在11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紀念大會的現場,一份叫做《接力新觀察》的“報紙”發到校友們手中。這是一份年輕的報紙,“創刊”于今年10月,是新聞學院跨媒體試驗課程的小組作業。它的出版流程頗為復雜——先由參加課程的2個小組同時分別制作兩份8版的報紙,再由課程的10名研究生助教對各個版面進行打分,評選出獲勝版面,最后重新進行優化組合后交付印刷,并在校內公開發行。同期面世的還有“接力新觀察”電視節目,以及各類整合性的多媒體作品。
在過去的一年里,“媒介融合”攪動了整個人大新聞學院,推動了人大新聞教育的改革。“‘媒介融合’已成為全球性的熱門話題,在中西方的傳媒界實踐中也已經相當普遍。雖然學者對這一概念還沒有清晰的界定,但大家已形成共識,在數字技術與網絡傳播推動下,各類型媒介會通過新介質真正實現匯聚和融合。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當下的媒體形勢,媒體融合深度發展,為傳媒業提供了機遇和挑戰,而新聞教育也必須正視這一挑戰作出相應變革。”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常務副院長倪寧教授說。
新聞教育要適應時代發展
記者在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中檢索發現,2005年之前,關于“媒介融合”和“媒體融合”的文章還僅僅是20余篇,探討的核心問題多為網絡媒體如何與傳統媒體和平共處發展。而此后,國內關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迅速增多,截止到目前,以“媒介融合”為題進行討論的論文已有500余篇。
在學界對于“媒介融合”持續關注的同時,業界的“媒介融合”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內容融合、終端融合甚至經營融合,原有的媒介形式各自突破邊界向外擴展。如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利用手機和網站搭建受眾參與直播節目的平臺;傳統媒介通過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傳播等多種途徑,衍生出像電子報紙、電子雜志和網絡電視這樣的“融合媒介”。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倪寧認為新聞教育也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建立和社會相呼應的知識體系,培養合格的新聞傳播者。“我們要注意新的傳播媒體的發展,要考慮新聞教育落地的問題,即和實踐有機結合。”同時,他也提出:“高新科技的飛躍發展,使得傳播媒體、渠道、工具越來越多,學生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里面,要運用這么多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先進的傳媒工具去反映社會現實,去推動社會進步,去促進整個社會特別是現在越來越美好的藍圖描繪。所以,作為新聞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思考怎樣去發揮作用,我們怎么樣給社會培養、輸送合格的創新型新聞傳播人才?”
他這樣概括人大新聞教育的改革:為學生搭建一個繼續發展的堅實技術平臺,提高學生繼續學習的能力和更新知識的愿望,并有一個知識融合和技能融合方面的培養機制。
課程改革 探索實驗教學模式
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開始在新聞學專業中新增了一個專業方向“數字新聞傳播”,作為傳統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塊“實驗田”。該專業立足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客觀變化,整合全院的教育資源來重新規劃設計,其目標是造就一批適應新媒體以及實現數字轉型的傳統媒體需要的新型新聞人才。
課程改革是人大新聞學院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其中一大重要舉措,便是新設一門“跨媒體傳播實驗”的專業課程,它將課堂教學與學生媒體建設相結合,探索一種新的實驗教學模式。
從2006年開始,在學院學生自主創辦的《新聞周刊》基礎上,又創辦了學生網絡電視臺、網絡電臺和網站,形成“接力傳媒”集團,吸納全院本科生階段性地到學生媒體中進行實習。學院新開設的專業課程“跨媒體傳播實驗”是對學生的媒體實驗進行指導和管理,指派專業教師具體承擔教學和指導工作,將每一個學生媒體的業務成果納入課堂教學的點評指導范圍。這一改革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本科教改立項,次年又得到北京市教改立項。
除此之外,人大新聞學院還對全院的通用課程進行改造,為所有專業學生開設兩門業務性專業課程,即音頻視頻內容制作和數字傳播技術應用,使學生得以學習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業務和新媒體傳播業務,掌握不同媒介所需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媒介融合發展的需要。
在新聞學院舉辦的首屆跨媒體作品比賽當中,在校學生通力打造了一個個出色的多媒體作品,以網頁、視頻、flash等多種形式呈現。而課程改革的主體,2009級新聞學院本科生,則在一年的實踐之后,比他們的師兄師姐更早地掌握了視頻內容制作的技術。
“一名學生,多名導師”的專業融合
倪寧告訴記者,為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實踐能力,人大新聞學院還將于今年開始實行“一名學生、多名導師”的導師制的改革,為學生配備法學、經濟學等跨學科導師,并嘗試從國外院校引進國際導師。
為了打破專業壁壘,融通專業領域,新聞學院還為2009級的本科生設置了“專業課程包”,擴大了專業選修課的比例,以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利和空間。這些課程包包括新聞學專業選修課程包,新聞學(新聞攝影方向)選修課程包,廣告學專業選修課程包,編輯出版學專業選修課程包,學術類選修課程包和應用類選修課程包。
倪寧指出,在媒介融合時代,傳媒業要迎接的,不僅是內部的重組或媒體間的整合,還有與多種產業間的震蕩性調整。這種變革涉及多種學科的知識,而這種多樣化的知識結構并非哪一個學院能夠單獨提供。因此,人大新聞學院考慮將校內的資源進行整合,依托人大強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實力,給學生更加深厚寬廣的其他專業背景作為支撐。“我們正在和法學院、經濟學院進行商討,考慮和這兩個學院聯手,打造不同的學科群。”
據介紹,2011年人大新聞學院的“跨媒體”實踐會更加豐富——他們正在著手打造工作坊,如深度調查報道工作坊,廣告電視設計工作坊等等,滿足對某一領域有強烈興趣的同學需求;相應的,專業錄音間也在建設當中,攝影實驗室也會進行相應的升級改造。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要“以變應變”
事實上,中國高校對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教育改革的討論從未停止,近年來,各類學術論壇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新聞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局。在2008年9月8日舉行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一百周年慶典暨中美新聞教育與傳媒領袖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學者不約而同地提交探討媒介融合與新聞教育改革的論文。這種“默契”也恰恰體現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教育改革的問題已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重視。關于媒介融合境況下的新聞傳播教育,理念、目標和對策仍有巨大的探討空間。
2005年,美國著名新聞院校密蘇里新聞學院開設了一個媒體融合的新專業,因為他們看到“美國對記者編輯的需求有了變化。”該院院長于200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進行“媒介融合”的講座時表示:“關于未來的新聞工作,我們有一種大膽的設想,媒體將大規模合并與聯合。記者必須跨平臺承擔不同媒體交給的工作。98%的工作將和今天要做的極大不同。媒體將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籬,創造出媒體融合的新平臺。”
2009年10月,在復旦大學舉行的“全球知名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上,南洋理工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院長本杰明•希爾•蒂伯坦指出,新媒介時代由于技術因素的不斷演進,對于新聞傳播學的師資力量有了新的需求。寫作教學的能力、技術訣竅、與新聞相關技術(包括理論與實務)的教學能力、對媒體融合的理解、跨平臺演示介紹的經驗、對敘事與描述的理解能力以及其他相關領域如金融、科學、衛生、城建規劃等方面的知識都是必需的。同時專業基礎知識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如信息收集、信息評價、事實核查、批判性思維、敘事溝通技巧、人際交往技巧和關系管理等。
幾乎是同時,國內其他新聞院校也迎上“媒介融合”的大潮。2007年,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獲批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開始招生,這是國內高校首次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美國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合作,成立了我國高校首家融合媒體實驗室;2008年4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與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媒介融合系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雙方約定互為姊妹學院,共同舉辦“新媒體發展與媒介融合”國際學術研討會,推進雙方的師生互訪,互相承認學分。
“若無法應對社會的需求和挑戰,當代的新聞傳播學教育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倪寧指出,在媒介融合掀起傳媒變局的今天,新聞院校的應對方案唯有“以變應變”,實現由培養傳統媒體記者到培養全媒體人才的華麗轉身。
■相關鏈接
媒介融合有兩種主要形式,一是媒體之間的整合與并購,力圖在傳媒業中以規模出效益。二是不同媒體之間的交融與互動,這主要指在不同媒體之間,傳播方式和內容的相互借用,以促進共同發展。例如網絡媒體具備傳統媒體的功能,傳統媒體借鑒網絡媒體的功能。
媒體間的整合。從歐美國家大型傳媒公司的發展歷史看,大多是在從報紙到電臺、從電臺到電視、從電視到網絡的發展進程中,迅速介入、實現新的融合,催生出了占據主流市場的新媒體。在互聯網顯示出媒體的特質后,一些傳媒公司迅速介入,搶占網絡制高點,實行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大融合。
媒體功能的融合??缑襟w的融合指的不僅是媒體本身的融合,也包括媒體功能的融合或趨同。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認為“媒介融合”就是各種媒介呈現出一體化多功能的發展趨勢。從本質上講,融合是不同技術的結合,是兩種或更多種技術融合后形成的某種新傳播技術,由融合產生的新傳播技術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總和。新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媒介融合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面對新媒介的挑戰,傳統媒介雖然不致被淘汰,但也必須在新技術條件下發展自己。傳播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隨著網絡技術在大眾傳播領域的廣泛運用,使各類媒介之間再不像過去那樣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民網)
■核心提示
在學界對于“媒介融合”持續關注的同時,業界的“媒介融合”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內容融合、終端融合甚至經營融合,原有的媒介形式各自突破邊界向外擴展。如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利用手機和網站搭建受眾參與直播節目的平臺;傳統媒介通過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傳播等多種途徑,衍生出像電子報紙、電子雜志和網絡電視這樣的“融合媒介”
在媒介融合時代,傳媒業要迎接的,不僅是內部的重組或媒體間的整合,還有與多種產業間的震蕩性調整。這種變革涉及多種學科的知識,而這種多樣化的知識結構并非哪一個學院能夠單獨提供。因此,人大新聞學院考慮將校內的資源進行整合,依托人大強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實力,給學生更加深厚寬廣的其他專業背景作為支撐
在媒介融合掀起傳媒變局的今天,新聞院校的應對方案唯有“以變應變”,實現由培養傳統媒體記者到培養全媒體人才的華麗轉身。
原文鏈接: 如何培養創新型新聞傳播人才
(編輯:周慶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