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婀娜 據作者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開展15周年紀念大會上的發言整理)
核心觀點
“寧靜的校園”是素質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問題。今天的大學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棄市場經濟和知識商品化帶來的浮躁與紛雜,自覺守護大學精神
我們常用象牙塔一詞來比喻大學,就是認為大學是探求高深學問、追求真理、關注人類命運的崇高學術殿堂。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在“走出象牙塔”的口號聲中,實用主義在相當程度上遮蔽了大學精神的光芒。對真理的追求,對理想的保護,在大學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所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應該嚴肅反思今天的大學在多大程度上擁有象牙塔的精神實質?我們在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的同時,有沒有提醒他們“仰望星空”?在這樣的背景下,弘揚人文素質教育,具有特別的意義。
第一,素質教育首先是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教育從來不只是知識和技能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人的精神格局,素質是知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統一,因此素質教育和人格養成必然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
第二,素質教育是一種通才教育和通識教育,要注重綜合性的、反映人類文明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今天的高校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著“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強的功利主義、過弱的人文精神”的現象,當然也就很難培養出大師。夯實人類文明的知識基礎,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根本。
第三,素質教育也是一種熏陶教育,要注重教師以及校園環境的重要作用。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首先要有具備人格魅力、學術魅力的高素質教師。如果老師不能為人師表,不能行為世范,是不能有什么真正的素質教育的;如果一位老師除了本專業,其他什么知識都不清楚,對文學、歷史毫無興趣,對繪畫、音樂一竅不通,也就很難把優雅的精神氣質傳給學生。
人文素養高的老師往往是一所學校亮麗的風景線。縱觀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史,不少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而又關愛學生的大師被他們的學生口口相誦。所以,我們要下功夫注重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質,兼備人格魅力和學術魅力,大力減少發生“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和“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
素質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在當前,素質教育尤其應當落實于“寧靜的校園”,這是教師潛心治學和學生認真讀書的前提,甚至是素質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今天的大學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棄市場經濟和知識商品化帶來的浮躁與紛雜,自覺守護大學的精神。
(編輯:盧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