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5年前,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擺脫計劃經濟時代人才培養過分專業化,過于窄化的束縛,教育部先后推出了系列舉措,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高校文化素質教育。
15年后,“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寫進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新的時代對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標如何實現?努力從何開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說,我們面臨的任務仍很艱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將會是一個歷史性的進程。
“象牙塔”:精神實質還有多少?
時代總是向我們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經濟在中國大地牢牢扎根。但是,市場經濟也是把雙刃劍,在有效配置資源、激發人們銳意進取、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良社會現象。在這種潮流的沖擊下,大學深深陷入了適應論、生存論和工具論的論調之中:學生讀書求學似乎僅僅是為了謀求一個條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職位,教師則往往忙于跑課題、抓項目、拿經費。
喧囂與浮躁充斥,校園不再寧靜。難道,讀書求學只是滿足個人欲望的工具,向上流動的墊腳石?
紀寶成:我們常用“象牙塔”來比喻大學,就是提醒世人,大學是探求高深學問、追求真理、關注人類命運的崇高學術殿堂。在象牙塔里,師生們以追求真理、探求學問為目標,并在此過程中提高知識和精神修養,以達到“人性的升華”。
當然,作為愈來愈走向社會中心的機構,大學當然不只是象牙塔;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在“走出象牙塔”的口號聲中,實用主義在相當程度上遮蔽了大學精神的光芒。對真理的追求,對理想的保護,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所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確實應該嚴肅反思我們今天的大學在多大程度上擁有象牙塔的精神實質。我們在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的同時,有沒有提醒他們“仰望星空”?
高校:豈能淪為職業養成所?
以育人為己任的大學,究竟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愛因斯坦曾經說:“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
然而,現代大學的組織形式和學科制度由于重視適應知識高度分化的要求,往往既有可能忽視對學生進行價值理性的教育,也容易忽視對知識的高度綜合的適應,它使專業產生凝聚力的同時,也使本學科專業與其他專業相脫離,不僅重理輕文,不僅將本來相互聯系的知識割裂為狹窄的知識領域,而且使人才培養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狹窄的職業訓練。
“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強的功利主義,過弱的人文精神”,這樣的教育能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嗎?
紀寶成:在專業與功利的影響下,大學事實上存在著逐步變成職業養成所的傾向,人文與科學的基礎教育淪為了專業教育或職業養成的裝飾。
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教育從來不只是知識和技能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人的精神格局。素質是知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統一,因此素質教育和人格養成必然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
應該說,某一科學或知識領域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掌握,但人文素養卻應該是每個受教育的人都不可缺少的。很多大師級的科學家在自己的專業研究領域有很高的造詣,但同時也有很高的人文素養,比如錢學森先生。他曾專門指出,“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
我們要善于發揮人文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重要作用。比如,我們要培養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那么通過歷史教育,通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對中華文化自然而然產生出自豪感,會達到良好的效果。我們要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和對生活的熱愛,那么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他們懂得美、追求美,發現美、創造美的心靈,往往會潤物細無聲。
當然,在注重人文素養的同時,也要注重科學精神的養成,尤其是對人文社會科學專業類的學生而言。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如果不能夠對日新月異的科技前沿有個基本了解,對現代科技的一些基本原理缺乏理解,就很難把握時代的脈搏和特征,站在時代的潮頭。特別是科學技術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大量應用,使得科學知識已經成為一個大學生完整知識結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而科學精神也成為一個現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精神氣質。
要避免當前高校人才培養中專業教育過窄、功利主義過強,人文精神過弱的問題,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就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反映人類文明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與訓練。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哈佛大學,就非常注重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研究與教育,“哈佛大學并沒有工學院,它站在世界大學之巔是以強大的理論學科立足的。”它注重學生的通識教育,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紅皮書就開始對整個美國高等教育產生深遠影響。
在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教育中,要尤其重視引導學生讀經典、元典,培養他們理解經典元典的能力,加強他們與偉大的思想、偉大的心靈直接溝通和對話的能力。同時要注重加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加強他們的基本社會技能訓練,加強他們批判性思維、建設性思維的訓練,不斷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人生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方面,我國古代重視對人才進行終身的“修齊治平”的教育與培養,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的。
老師:你為素質教育準備了什么?
縱觀百年中國高等教育史,不少崇尚學術、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而又關愛學生的學術大師被他們的學生口口相頌,而學生受益最深的往往不是他們的某門授課,而是他們精神氣質的自然流露。
理想的素質教育環境離不開底蘊豐厚的師資隊伍,為培養和諧的人,今天,我們的高校教師還欠缺什么?
紀寶成: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熏陶教育。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首先要有具備人格魅力、學術魅力的高素質教師。這當然就意味著教師的人文素養要高。在這個方面,應該說當前中國的大學有些先天不足。
由于歷史的局限,我們現在的教師大多是在缺失素質教育的專業教育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自己所受的素質教育可能就相當有限,知識結構并不理想。有些教師在某些專業領域的成就很高,但對人類文明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比較缺乏,阻礙了學術水平、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而在一些學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改革,所應當開設的反映人類文明經典的一些基本課程就因為師資跟不上而遇到了困難。
素質教育往往也應當融會貫通在許多專業基礎課甚至專業課中,例如一門法律基礎課程,如果缺乏哲學的、經濟學的、政治學的、社會學的、歷史學的背景,可能就開不出高水平。而這樣的情況并非個別。在與學生的接觸上,理想的素質教育環境要求擁有“人師”和“經師”相統一的教師。如果老師不能為人師表,不能行為師范,是不能有真正的素質教育的;如果一位老師除了本專業,對文學、歷史毫無興趣,對繪畫、音樂一竅不通,也就很難把優雅的精神氣質傳遞給學生。很不幸,這樣的一些情況現在也不只是個別現象。
所以,要抓好學生的素質教育,就要鼓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質,兼備人格魅力和學術魅力,大力減少發生“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和“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素質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應該說,校園環境是素質教育最重要的載體之一。素質教育從來都不只是限于課堂當中,也常常寓于課外活動和校園生活當中。濃郁的學術氛圍、健康的師生關系、蓬勃的校園生活、優雅的校園環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情懷。
在當前時代,素質教育尤其應當落實于“寧靜的校園”,寧靜的校園是教師潛心治學和學生認真讀書的前提,甚至是素質教育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問題。盡管校園也是社會的一個部分,但我們今天的大學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棄市場經濟和知識商品化帶來的浮躁與紛雜,自覺守護大學的精神。
原文鏈接: [光明日報]紀寶成:大學何為——生產有用的機器?鍛造和諧的人?
(編輯: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