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北京大學乾元國學新年論壇上,北大哲學系教授王博提出,國學不應成為現代人的一種“桃花源”,對國學、孔子、儒學等傳統文化符號越來越熱的現象再度引起反思。
王博的意思是國學只有回應現代社會提出的各種挑戰,才能贏得自己的生命力。新千年的頭10年,國學在富裕起來的現代中國人尋找精神家園的過程中發揮的神奇力量讓多年的研究者越來越看不懂,傳統文化的火熱用當下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就是“太給力了”。
其實,早在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孔子研究院時,倡導者也沒想到孔子精神會在此后若干年從學堂走向坊間并被運用得如此熟練。2005年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年過8旬的國學大師馮其庸出山,同樣質疑聲一片。5年后,出現了首屆畢業生百分百就業,出現了能閱讀藏文、梵文文獻的“80后”,才讓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現實力量嘆為觀止。
2004年7月,中國宣布“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學院”。7年不到,近300所孔子學院已遍布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孔子“乘桴浮于海”,成為出門遠游的使者,成為國家交往的名片,所到之處無不散播著中華文化的魅力。甚至外國朋友在招待中國人時也會熟練地說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也是在2004年9月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首次將“構建和諧社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提出。“和諧”這一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開始成為中國熱詞,并逐漸走向世界。2008年,“和”字更隨著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活字方式展現的各種古體字形,讓世人震撼。長時間研究孔子并提出“和合思想”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張立文一時間忙得暈頭轉向,對國學理論從國家領導人到公司老板都產生了濃厚興趣。
2009年歲末,一部“中國大片”《孔子》上映,獲得了1.15億元人民幣的票房。不同于武俠、戰爭、喜劇等傳統商業電影,這部真正的“史詩巨制”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就在這個當口與好萊塢3D電影《阿凡達》抗衡,還能有如此成績,不能不說是觀眾買賬的結果。敏感的研究者發現,在對待傳統文化上,出現了政府和民間共同推進,而這種推進是如此不約而同,如此自然而然。
進入新千年后,民間興起的國學熱一浪高過一浪。從年輕人熱衷穿漢服到重興“成人禮”,從清明、中秋納入法定假日到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被重新發掘普及,從人民大學諸子百家園里的“傳統經典”晨讀到民國語文教材重印賣斷貨,處處可見物質富裕起來的普通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精神向往。
于是,孔子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印象,逐漸成為新時代的價值標桿。于是,一位2500多年前的“圣人”再次站在了國之中央,國學再次成為高等學府的顯學,儒學也成為與西方文明對話的中間力量。
但國學能否承載得起新環境賦予的“歷史使命”?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對此信心滿滿:只要秉持正確的理念,投入經濟的努力,運用恰當的方法,國學振衰起弊、繼往開來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編輯 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