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記者就創新型人才建設和教育改革問題專訪了程天權委員。
能夠發現和有效解決問題的人可稱為人才
記者:去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相繼出臺,這一系列中長期綱領性文件的頒布,都在不斷呼喚“創新型人才”。您對此有何看法?
程天權:非常高興。中國要發展已經形成共識,但是發展的動力到底是什么?到底依靠什么?在國家層面作為持之以恒的“抓手”是什么?我認為就是要抓人才。以人為本,人是一切創造的動力源泉,我們講創新,如果離開了人才是不可想象的。人才當然是指比較優秀的、拔尖的人才,這些人才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才的成長需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人只有在掌握一定知識、學會一定本領后到實踐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的事情多了,解決的問題多了,才會逐漸形成比較高端的人才。
記者:去年公布的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中專門設計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項目,以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您認為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人才,對于人才培養,您認為大學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程天權:大學的工作在于:第一,傳授知識方法;第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敢于探索、自由創造的精神。現在很多大學生知識豐富,卻缺少披荊斬棘、克服困難的精神,這不能稱為人才;第三,鼓勵大學生創新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追求真理,前者是奮斗精神,后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兩者有區別。年輕人會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他們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學科框架,通過跟實際社會和各方面人與事的接觸,逐漸了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問題,這些人就有可能成為有成就的人才。實際上他們在大學學生階段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可能個別人在此期間有所創新,有所發現,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人才主體不在這個階段。
當人有了豐富的知識、正確的思想方法、研究問題的意愿,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能夠發現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這才能稱為人才。比如袁隆平長期在實驗室和農田里進行研究工作,最后研制出能抗病蟲害的雜交水稻,提高了糧食產量,他在祖國大地上寫出了一篇優秀論文,這就是人才。包括失敗的案例,用自己的實踐證明這條路走不通,也是另外一種意義的成功,讓別人走正確的道路,也是一種貢獻。有些人憑個人力量從零起步制造飛機、潛水艇,勇氣可嘉,但是缺少科學精神,是莽撞,是浪費資源。現在飛機制造技術相對非常成熟,世界上研發的專門團隊成千上萬,這些人還從頭做起,沒有足夠的知識,也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創新一定要在實踐基礎之上,前人的知識是后人的武器工具。
記者:北大招生負責人日前表示,希望招收綜合素質全面、學科成績突出、具備發展潛能的優秀學生,不鼓勵招收“偏才”、“怪才”。您如何看待偏才、怪才?
程天權:我個人是承認天才、偏才、怪才的,這是一種特殊規律,對偏才、怪才要包容愛惜,不要排斥,但是因為這不是普遍規律,所以不能對所有人都這樣對待。有的學校專門搜羅偏才、怪才破格錄取,認為這些人將來一定能成為人才,這樣教育要出問題的。教育是與生俱來的,與人類共生共長的,在中國有組織地辦教育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中國傳統高等教育也有兩千年歷史,現代高等教育也有一百多年歷史,大家已經認識到這種規律,不能把未完全掌握的規律作為普遍規律,學校教育要照顧到大多數人。但有些人沒有受過大學教育同樣可以達到很高水平,只是學習途徑不一樣。
教育要為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平臺
記者:眼下“創新”一詞廣泛出現于大眾媒體,國家提倡科技創新,企業提倡生產創新,教育領域也在提倡教育創新,各行各業都在提倡創新理念。“創新”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您對創新和創新型人才有何看法?
程天權:現在對創新存在認識不到位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創新型人才主要是科技人才,忽略人文社科類人才。創新不是喊出來的。創新是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現在對人文社會科學重視不夠,實際上發現、發明、創新不僅僅局限于科學技術領域,人文社科領域的優秀拔尖人才,通過闡釋真理,教會人們運用規律,使人們自覺地辯證地掌握事物的本質,更妥帖恰當地看待個人與群體關系,更有效地組織配置資源,這些人可能沒發明定律,沒有創造新工藝,但他們仍然是人才。近幾十年來,世界上一流大學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及學生數量上幾乎沒有增加,相反在藝術、管理、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專業和學生數卻大大增加,這類專業人才通過提高人們對完美良知的追求,合理配置管理資源,創新制度,創新思想,社會效益大大提高,這些都是生產力。
在實踐中,認識和方法路徑正確才有可能創新。當前是天天講創新,卻創新不多,非常浮躁。現在提倡創新非常好,但是創新不是結果,今天特別要重視過程。人才是在實踐中干出來的,“十年磨一劍”,需要長時間積累磨煉,就像玉器需要慢慢琢磨才能出精品。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我認為培養大師從來就不是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大學要為青年成才打好基礎,大學要為孕育大師創造環境,特別是人文環境。教育和社會都要為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平臺,創造良好環境,當前尤其要解決急功近利浮躁的問題。教育需要大家沉靜下來思考,倡導厚積薄發,不浮躁,不跟風。
人人都是有用之才
記者: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觀點,好像做科研就是高級人才,很多年輕人不愿考技校當工人。當工人后也不安心學技術,甚至不思進取。您對此有何看法?
程天權:是不是從事的工作越抽象越尖端越好,如果真這樣認為就有問題。數學家是不是一定比牙科大夫更重要?牙科大夫是不是一定比炊事員更重要?這是不可比的。人人都是有用的,都是有用之才,都是可以在自己的行業里做出成績,有所創新的。很多人都是“中人”,不都是尖子。少數人負責了特定的任務,不等于高人一等。科學家重要,還是總理重要?分工不同,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并非適合特殊工作的人的地位就比別人高。目前社會上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當然有杰出人才、創新型人才在引領社會發展,他們付出了艱苦的勞動,社會應當格外尊重他們,但不等于高人一等。我們現在把某些頭銜當成“萬能”的,什么都可以做,搞科研、當校長,這也是不對的。
記者: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程天權:孩子的動手和創新能力要從小就開始培養。現在網絡普及,讓孩子嘗試學習查閱資料,讓孩子自己實踐、動手動腦,另外也要讓他們接觸社會,現在因為安全問題,孩子們很少走出校園,走向農村接觸社會,這會因噎廢食。到了高年級,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誠信的精神。
我反對過早分科,我覺得學習知識主要在于了解事實,掌握規律,開發思路,過早分科會讓人思路變得狹隘,也遏制學生的創新能力。
除了創新能力,還應重視“準備創新”的環節。吃饅頭不只是第三個饅頭吃飽的,前面兩個饅頭不可或缺。另外,不能狹隘地把創新理解為技術創新。革命性的突破、改革、改良、完善也都有創新意義。我們現在很多管理、技術方面的進步都非不能,而是思想觀念上的保守,是不注意點滴進步也是進步的事實,是不為的問題。
記者:2011年是教育《規劃綱要》實施的第一年,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您期待在新的教改當中會有哪些突破,或者您有什么期望?
程天權:中國是一個教育大國,歷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我國的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著良好的基礎,這在世界上都不差。但是還有些問題需要改革。其一,在改革過程中,要發揮社會各界力量,把更多的自主權放到“教育家”手里,讓懂教育的人來管理教育,包括專業設置,課題方向等,當然政府也不能完全放權,教育職能部門要發揮資源保障、評估監督等功能。另外,我們現在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很多問題有待提高,比如擇校,要逐步改變這些問題,而不是以偏概全地批評、打擊,弄得教育“灰頭土臉”。從教育部門來講,要潔身自好,保持社會良知。其二,我想高考改革是大家反應比較強烈的問題,高考是一個相對公平的選才方法,不是絕對公平。同樣分數的人,不見得能力一致,分低一些的人不見得能力也低,這種認識上最終的公平問題高考也不能解決,我認為盡量讓高考更加規范,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這就是好的方案。
現在被大家關注的“華約”、“北約”幾大高考聯盟,應該說只是高校獲取優秀生源的手段。現在只是在嘗試,新鮮的未必就是好的,好的也不一定為大家一下子所認識,但是好的創新一定是長命的。
圖:程天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教育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政治、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法制史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
原文鏈接:教育要為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平臺 ——全國政協委員程天權訪談錄
(編輯:劉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