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正文
          [光明日報]怎樣看我國文獻記載的地震海嘯
          時間:2011.03.25

            海嘯一詞,在我國明清時期的歷史文獻中即已屢見不鮮,可謂古已有之,只是與其作為現代科學術語的含義有所不同罷了。古人所謂海嘯,初系對海水響聲的描繪,后來代指伴有尖厲巨響的海潮,往往也被當做海溢的俗稱,類似的說法還有海吼、海叫、海沸、海翻、海決等。就目前所見,較早出現海嘯一語的文獻為明人郎瑛的《七修類稿》,其卷二“天地類”下即有“海嘯”一目,記錄了一些被稱為海嘯的海潮災害。

            現代學界對于海嘯的理解和界定也有一定的變化。起初,能夠造成較大破壞性的海水特殊波動現象,被統稱為海嘯,并按其成因分為地震海嘯和氣象海嘯。所謂地震海嘯,其實也是一個統稱,系指海底或大陸邊緣地震、水下火山爆發引發大型海底滑坡或崩塌而形成的大規模海水波動,是一種次生地質現象。既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引發海嘯,也不是海嘯都因地震而發生,但由于地震造成的海嘯更多且后果往往更嚴重,故以地震海嘯為總名。此外,按照海嘯源遠近的不同,地震海嘯又分為越洋海嘯和局地海嘯(也稱本地海嘯),其中又以局地海嘯的發生頻次更高、破壞性更大。氣象海嘯則指由氣流、氣壓等因素的急劇變化造成的潮位異常。不過,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因兩者的形成動力有巨大差異,學界更多傾向于用“風暴潮”來替代氣象海嘯,如此,海嘯也就成為地震海嘯的通用名或簡稱。

            不平靜的海洋

            海嘯是世界上最猛烈的海洋自然災害之一。除北冰洋外,地球上的其他三大水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多次發生過海嘯,也都有重大災難性海嘯的記錄。

            太平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帶即環太平洋地震帶,全球80%的地震發生于此,故而太平洋島弧—海溝地帶發生海嘯次數亦最多,占到全球有史可考的海嘯記錄的85%。而日本近海發生的海嘯又占太平洋海域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海嘯最多的地區,且近500年來太平洋7次特大海嘯中的4次都出現在日本。另外,太平洋還保持了多項海嘯紀錄。例如,1964年3月28日發生在阿拉斯加瓦耳迪茲港的海嘯,波幅高達51.8米,為史上之最;而1960年5月23日智利中南部沿海9.5級地震引發的海嘯,穿越整個太平洋,甚至在日本都造成數百人死亡,是迄今最大規模的越洋海嘯。據統計,近1300多年來,太平洋區域約有14萬—20萬人因海嘯喪生,其中死亡千人以上的海嘯16次。

            大西洋和印度洋水域的海嘯次數雖遠遠少于太平洋,但重大海嘯造成的災難后果同樣驚人。在大西洋,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西南約200公里海底發生8.9級地震,其引發的海嘯僅在里斯本就至少導致6萬人死亡,是歐洲迄今遭遇的最大一次海嘯。在印度洋,最大海嘯為2004年12月26日發生在蘇門答臘島外沿的9級地震所造成,東南亞、南亞許多濱海地區都受到強烈破壞,確認死亡總人口超過29萬,是造成空前人口損失的一次海嘯。

            由于海嘯能夠造成嚴重災難,又因地震的難以預測而具有較大的突發性,所以從各種歷史記載中搜集海嘯資料,成為不少國家進行海嘯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方面,日本和前蘇聯等國家開始較早,取得成果亦較為顯著。我國開展這項工作的時間雖然較晚,可是由于有著世界上連續性最好、最為悠久的文字記錄,故而挖掘出了相對數量較為可觀的資料,可以為海嘯乃至歷史海洋學研究提供不小的幫助。

            從歷史文獻看中國歷史上的海嘯

            我國自古便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東部沿海的漫長海岸線又瀕臨數千公里的西北太平洋地震帶,而且我國海域的海底發生較強地震的次數也不少,因此為前人留下地震與海潮相關聯的記載提供了條件。現代學者判定中國歷史上的海嘯現象,主要就是根據對這類記載的搜集。較早注意進行這項研究的學者是李善邦,他在《中國地震》一書中,即專門整理了一份“中國歷史海嘯記載一覽”表,共有10條記載。其后,宋正海等所著《中國古代自然災異相關性年表總匯》一書中,也專門設立了“地震—海嘯”年表,收錄相關歷史文獻記載共18條。另外,謝毓壽、蔡美彪主編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以及陸人驥所編《中國歷代災害性海潮史料》中,也收有一些地震與海嘯的關聯性記錄。而較晚出現的整理成果,即張家誠等人在《中國氣象洪澇海洋災害》一書中制定的“中國地震海嘯目錄表”,將1949年以前的記錄增至24條,加上1949年后3條,總計27條。

            根據對歷史資料的分析,不少學者認為,我國近海應是一個多海嘯的區域,死傷人口和財產損失數量驚人。24次歷史海嘯中,信度等級認定在3級(即“可能是海嘯”)及以上的有10次,災害等級達到1級的強破壞性海嘯只有7次。其中記載較詳的事例有:據康熙《蘇州府志》載,1670年8月19日,“地震有聲,海潮溢,濱海民多溺死”;1781年5月22日,臺灣島西南遭受大型潮災,被認為是我國遭受的最大一次破壞性海嘯;1867年12月18日,臺灣基隆近海發生7級地震,同治《淡水廳志》中稱“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是一次災害等級達到2級的海嘯,也是我國掌握確切證據的最大海嘯;1917年1月25日,福建廈門、同安一帶“地大震,海潮退而復漲,漁船多遭沒”。至于17世紀以前的海嘯事件,因為記載信息過少,大多沒有得到確切的等級認定。不過,《漢書》中關于公元前47年的“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殺人民”的記載,一度被解釋為發生在萊州灣的震后海嘯,而這一說法也被國內外學者廣泛引用,成為我國留下世界最早文字記載海嘯的證據。

            上述研究成果所反映的都屬于局地海嘯的歷史狀況,而沒有涉及我國有關越洋海嘯的歷史記載。近年來,這一方面也開始引起學界的注意。有人整理了自宋代至清代的11次海潮異常記錄,認為這些都可能是越洋海嘯的影響所致(于運全:《海洋天災》,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另有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遭受越洋海嘯較為確鑿的事件有4次,分別是:1498年7月9日,日本南海地區地震,同日我國江浙一帶多處水溢,應為日本地震波及所致;1707年10月28日,日本南海發生8.4級地震,伊豆半島等多處遭遇海嘯,同日錢塘江口有海嘯反應;1854年12月24日,日本南海發生8.4級地震,房總半島至九州太平洋沿岸海嘯,是對我國江浙沿海一帶影響最為明顯的一次海嘯;1923年7月13日,琉球發生7.2級地震,煙臺有強海潮(王鋒等:《中國古籍中的地震海嘯記錄》,《中國地震》,2005年第3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發生8.5級地震,其影響范圍還跨越黃海,在朝鮮半島西北平安道鐵山形成較大的海嘯事件。這應是一次對外形成的越洋海嘯。

            學界對中國歷史時期海嘯的爭鳴

            由于古代文獻中的語言高度概括,許多記載所反映的內容都很不容易進行準確把握,難免出現解讀歷史資料的偏差,因此學界對不少海嘯史料及其支持的海嘯判定都存在著爭議。無論是關于越洋海嘯還是局地海嘯,都存在這一問題。就越洋海嘯而言,由于較早歷史時期其他國家相關資料的缺失,也就難以認定,在我國出現海潮異常的同時,其他區域是否發生海嘯,以及二者之間的關聯度究竟如何。甚至對于信息較多的局地海嘯來說,情況也十分復雜。茲舉發生較激烈爭議的事例如下:

            對于上述公元前47年海嘯為我國最早海嘯記錄的看法,有學者即指出,此說不確,應屬對于文獻的理解有誤所致。據考證,文中所稱“一年中,地再動”,乃是指發生于今甘肅境內的地震,無法證明其與“北海水溢流”具有因果關系,故而此條記錄被列為海嘯資料不能成立。出于同樣理由,《后漢書》中靈帝熹平二年(173年)“夏六月,北海地震,東萊、北海海水溢”被當做海嘯資料,很可能也是錯誤理解了其中的關聯性(高中和等:《中國大陸沿海地震海嘯析疑》,《中國地震》,1992年第4期;于運全:《海洋天災》)。

            1166年8月,溫州沿海發生特大潮災,有學者認為這是海嘯所致,震源則在溫州以東不遠的深海。另有學者經過考證后指出,事實上,所有記載此次潮災的十余種歷史文獻無一提及伴有地震,因此把這次潮災判定為海嘯的證據并不充分,而從資料反映的現象看,更可能是臺風引發的風暴潮(于運全:《海洋天災》)。

            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東海域發生8級地震,因萬歷《泉州府志》載“初九夜大震,……城內外廬舍圮,山石海水皆動,覆舟甚多,清源山等地裂多處”,故以往多有學者斷定其為海嘯。近年來,有學者通過對相關史料的綜合比較與分析,認為此條資料系孤證,進而利用臺灣海峽地震海嘯波記錄,估算出此次海嘯源在泉州灣僅僅引起了微小的海嘯增減水效應,根本沒有形成破壞性海嘯的條件(黃昭等:《1604年泉州海外大地震及其海嘯影響分析》,《地震》,2006年第4期)。

            前述被稱為我國最大海嘯的1781年5月22日臺灣海嘯,也存在著不同看法。有學者指出,臺灣最早開發的區域就是南部地區,且此事發生在乾隆年間,如此重大災害,官方文獻必有記載,而現在能找到的資料很少,而且不過淹斃一人而已。不過,日本學者羽鳥德太郎把這次災害描述為海嘯,認為導致村莊被淹和大批人口喪生。前蘇聯學者索羅維約夫等人更號稱根據從荷蘭和英國搜集的材料,判定這是一次海嘯,且毀壞了3鎮和20余村莊,造成4萬多人死亡。然而,迄今尚無其他人宣稱見過這些學者使用的證明資料。

            曾經有一種較為極端的看法,認為我國歷史上的絕大部分海嘯記錄都不可信,而我國大陸沿海也從來沒有發生過災難性海嘯。這種看法的主要依據是,我國近海大都是200米以內的淺水大陸架,海底摩擦造成海嘯波的能量衰減十分顯著,同時,又因外海一系列島弧的存在,越洋海嘯的影響也很小。

            實際上,這種看法具有較大的偏頗性。首先,目前世界范圍內尚不能準確預報海嘯,連日本都有疏于防范的地區發生海嘯的例子。其次,歷史資料的可信度目前還存在著爭議,并不能輕易斷言其記載內容一定不足以反映海嘯。再次,近100多年來,海平面持續上升,我國沿海地質環境也會發生一定變化,并不能保證不會形成導致海嘯源的條件。所以,現在斷言我國大陸沿海過去不曾或未來也不會發生災難性海嘯,顯然為時過早。況且,位于我國外海地區的臺灣附近以及南海東部邊緣,其地質構造環境是一個可能引發海嘯的潛在區域,并且已經發生了確切的海嘯記錄。更重要的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沿海地區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已成為最發達也最具重要性的經濟帶,集中了我國很大一部分的國民經濟財富、大城市和人口,這樣一來,即使在歷史上等級較低、為害程度較輕的海嘯,放在現代條件下,就有可能成為較大的災害。就此而言,大力發展我國海洋事業,一方面要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先進國家經驗,大力建設海嘯預警機制;另一方面,進一步開展海嘯問題的歷史研究,仍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因為其中關于海洋變化狀況的許多信息,完全可以為沿海和近海經濟社會建設提供經驗性依據。

            另外,在我國開展海嘯歷史研究,也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歷史海洋學意識,不能盲目地對國際學術潮流亦步亦趨。前已述及,現代海嘯研究中大多擯棄了風暴潮。按照這種學術分工,我國能夠確認的歷史海嘯越來越少,能夠得到的有效信息也越來越少,最終難免走入死胡同。其實,在我國通過開展海嘯與風暴潮的綜合研究更有意義。我國關于海潮現象有著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系列,連續性較好,文獻數量大,內容十分豐富,而現代海嘯研究者往往單純按照現代科學體系按圖索驥,從而可能丟失了許多極具價值的信息。例如,明清時期也已積累了大量海洋占候知識,對各類海潮前兆都有相當確切的記載,正是由于古人沒有區分海嘯和風暴潮,所以發掘和探究這些前兆,未必不能對當代海嘯研究和預報有所助益。又如,古人所習慣的綜合記錄,固有籠統之弊,然而也有可能隱含著海嘯與風暴潮之間在一定條件下的叢生關系。因此,從綜合研究角度來審視中國的海潮歷史記錄,完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最后應該指出,對于海嘯,決不能僅僅關注其本身,而忽視與海嘯相關聯的災害鏈機制及其后果。這一災害鏈可以簡單表示為:海底地震等因素引發的地質變動→海嘯→對生命財產和資源的破壞→社會心理恐慌→社會騷亂。一般說來,這條災害鏈越往后延伸,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越大,甚至擴展到某次海嘯直接打擊外的更大范圍。此次日本海嘯,就造成了核設施的損壞和極大恐慌。因此,充分認識海嘯災害鏈的形成機制,及時有效地阻止其蔓延態勢,同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抗災步驟。

            原文鏈接: [光明日報]怎樣看我國文獻記載的地震海嘯

            (編輯:蘇璇)

          編輯:人大新聞網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小草|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1卡二卡三卡四卡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直播|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青青日本|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一视频高清|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99久久99久久久99精品齐|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国产精品2019|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国内精品一级毛片免费看|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不卡|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 久久99精品一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大尺度在线观看|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 91精品国产网曝事件门|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jlzz视频|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麻豆|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油按摩|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伊人久久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免费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