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學生啦!”雖然入學已經一個多月,年近不惑的北京郵遞員韓偉那股興奮勁兒依然沒有消退,“離開學校20年,到了這把年紀,我還能走進‘象牙塔’,誰能想得到呢!”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為2011級勞模本科班學員舉行了一次座談會,班長韓偉的這番話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
這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連續第19年舉辦成人高等教育勞模免試、免費本科班。1992年至今,勞模班已經培養了近500名學員。他們在獲得正規本科教育后走向了人生新的起點。
工會送勞模“上大學”
2010年8月的一天,正在投遞報紙信件的韓偉忽然接到北京郵政投遞局工會的電話。
“韓師傅,您什么學歷?”
“電大,大專。”韓偉被問得一愣。
“有件事,好事,送你上大學去……”
后來,韓偉才知道,北京市總工會推薦他進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深造,而且是免試、免費入學。韓偉覺著,自己中了這輩子最大的“特等獎”。
3月2日,韓偉正式成為2011級勞模本科班學員,重新回到了教室。
看著眼前的42名勞模學員,班主任莊繼麗仿佛回到了19年前。
1992年8月31日,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經教育部、中組部特批,中國工運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前身)迎來了48名首屆勞模班學員。這些學員來自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他們中有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新長征突擊手,還有省部級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年齡最大的已逾不惑,最小的20歲出頭。他們將通過四年脫產學習,拿到成人本科文憑。
“勞模們都特別珍惜學習機會,但不得不說,由于長年工作在生產第一線,許多勞模文化底子并不好。”莊繼麗回憶道,按國家教委(教育部前身)當年規定,1992年秋季首屆入學的勞模必須參加全國統一的成人高考,并達到為勞模生專劃的錄取分數線。但是,仍有一部分勞模落榜了。
“這部分考生政治思想素質較高,很有培養前途。”全總不愿放棄任何一個渴望上學的勞模,再次向有關部門提出了申請。最終,獲準為落榜勞模開設“預科班”,由中國工運學院組織集中補習高中文化課,在補課并考試合格后,直接安排進入勞模本科班學習。
“關愛勞模,不僅要有鮮花和榮譽,更要為他們提供‘充電’的機會。”這是全總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舉辦勞模本科班的初衷。一方面,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做好勞模工作精神的重要舉措,開辦勞模本科班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及工會組織對勞動模范的關懷和愛護;另一方面也為提升勞模的綜合素質,更大限度發揮其聰明才智建功立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據了解,從1992年至今,全總為做好勞模班工作專門下發了20多個通知、文件和批復意見,每年還下撥勞模專項經費,免除了勞模們的全部上學費用,并堅持資助生活困難的勞模,獎勵成績優異的勞模。
為勞模全面發展創造舒心環境
其實,勞模班并不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首創。
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勞模的教育培養工作,恢復高考后,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選送有培養前途的優秀工人到大專院校學習深造,提高工人階級的綜合素質。全總歷任領導也為辦好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班多次作出指示,強調要做好勞模學員推薦選送、培養教育等工作。
據了解,早在1983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就聯合簽發了《關于省市自治區級以上先進人物升學深造的暫行規定》,規定勞動模范“報考全國全日制高等學校,年齡可放寬到二十八周歲,婚否不限,經單位推薦,可報考相應專業,參加統一考試,錄取時適當降低分數……”
1991年,中國人民大學獲準招收了全國第一批勞模生。到1992年,全國已經有16所高校同時面向勞模招生,報名人數一度突破1000人。
然而,僅一年后,這股熱潮突然降溫,報名人數驟減到300人。1993年,全國經過高考達到錄取分數線的勞模生只剩下60余人,以至于某些高校無法再設立專門的勞模班,對勞模生實施專門的教學計劃。
如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是北京唯一堅持舉辦勞模班的高等院校。
莊繼麗告訴記者,由于國家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國企改革、兼并、重組等原因,部分勞模學員畢業后安排落實工作有困難,或安排的工作不如上學之前,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影響了勞模“上大學”的積極性。
對此,1996年,全總組織部向教育部申請,免除勞模班入學考試。這一申請很快得到教育部門認可,明確“獲得全國勞模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凡符合入學條件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推薦,全總組織部審定,報教育部批準后,可免試進入中國工運學院勞模本科班學習”。勞模入學難的第一道關卡消除了。
據全總組織部介紹,勞模學員文化水平較低,教學、管理等成本較高,也是許多大學放棄勞模班的主要原因。
為適應勞模特點,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不但為勞模班配備了最強的師資力量,而且重新規劃了課程設置:針對勞模學員數學基礎參差不齊的狀況,學院把數學課分成快、慢兩個教學班,由兩位老師分別授課;為鞏固教學效果,學院加強了課后輔導,并規定輔導課時不少于授課時數的一半;學院還為勞模特開了“第二課堂”,安排了大量的教學參觀活動,拓展了勞模學員的視野……
19年間,勞模培養始終是全總、各級工會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一件大事,并致力于為勞模培養爭取更多優惠政策。經過多年努力,先后解決了勞模免試入學、畢業實習、在校期間生活困難等問題,為勞模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創造了舒心的環境。
四年“蛻變”,展翅人生
今年1月中旬,2007級勞模班學員吳倩畢業了。
時至今日,她依然清晰地記得老師在入學教育時說的一段話:“進入校園,你們不再是光環籠罩下的勞動模范,而是一名普通大學生。珍惜學習機會,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四年后你們將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才!”
吳倩說,四年大學生活讓她“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剛進入勞模班時,她連手機短信都不會發。現在,她學會了使用電腦、制作演示文稿,熟知工會學、勞動法律和管理學知識,甚至可以用英語與外賓交流……“象牙塔”里的生活使她的認知能力快速提升。2008年,吳倩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2010年9月,通過濟南公交總公司“儲備人才競聘機制”,她競聘成為一家分公司的副經理。
“可以用脫胎換骨來定義我的變化。”這位曾經的公交女司機聲音中透著一股自信勁兒。
培養勞動模范更為從優秀工人中選拔干部創造了條件。工會送勞模“上大學”,沒想到最先受益的,竟然也是工會組織自身。
1992級李軍,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農林水財工會主任;1993級蔡景璇,廣東潮州市總工會副主席;2000級熊翠花,江蘇宿縣總工會副主席;2001級尚秋云,云南大理市總工會副主席……許多勞模在系統學習工會及勞動法律知識后,通過考試成為工會干部。這些來自生產一線的優秀人才為工會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工會組織的精心培養和教育下,勞模學員從思想、政治、理論、專業知識上都得到了極大提高,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更為經濟發展、國家建設儲備了一支技能型、創造型的人才隊伍。
據了解,除進入工會系統外,絕大部分勞模班學員在畢業后仍然做回了“老本行”,他們把所學知識帶回單位,為企業和社會創造了更加優異的成績。正如吳倩所說,“勞模們離開校門的那一刻,不是學習生涯的結束,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編輯: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