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90華誕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前往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參觀了正在這里舉辦的“中國民間手寫家書展”,該校家書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丁向我們展示了近年收集的部分紅色家書。家書的作者們以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發自內心地抒發著為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國家的富強而不惜英勇獻身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隨著一封封直指心靈的紅色家書,去觸摸一段段血與火的歷史,感悟革命先輩們英勇無畏的情懷。
矢志不渝 前仆后繼
1924年年初,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在中國大地上發動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大革命。1926年夏,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在沿途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北伐軍勢如破竹,半年多時間里,就占領了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各省,消滅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的勢力。在北伐戰斗中有著共產黨人的身影。
現南昌已克復,三二日后,我將到江西省城去了!將來不知能否到南京、上海。南昌到漢口只需二日,漢口四日到重慶,要是我會回家也很容易,不過我現在不能回來! ——共產黨黨員陸更夫致五弟陸希圣家書節選,1926年11月于江西高安
這是陸更夫在北伐途中寫的家書,是他唯一幸存的遺墨。陸更夫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共產黨,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曾任兩廣省委書記。1926年,身為葉挺獨立團某部政治指導員的陸更夫參加了北伐戰爭,1932年由于叛徒出賣,被捕后從容就義,時年26歲。
1928年,陸更夫曾于赴蘇聯莫斯科大學留學期間,與戰友黃海明相識、相戀,結為伴侶。1930年回國后,黃海明因懷有身孕,留在上海工作,陸更夫則被派到廣州。誰料此次分手,竟成永訣!直到1952年5月,黃海明才得知陸更夫的母親及弟妹的下落,她立即給他們寫信:
我是1933年帶著剛滿周歲的孩子在上海被捕,后押解到南京判徒刑10年,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才放出來……未見過面的弟弟妹妹,你們生活如何?母親今年多大年紀了,身體還健康嗎?
媽媽!我不是無情人,我對更夫同志始終沒有忘記過……他犧牲以后我不但沒有消極工作,相反我更堅強了,我步著他的后塵,踏著他的血跡,抱著對國民黨仇恨的心情,為更夫同志報仇,擔負起他未完成的事業。 ——共產黨員黃海明致陸更夫家人書信節選,1952年5月21日于山東濟南
書信文字質樸,講述了陸更夫被害后自己和女兒曼曼顛沛流離的生活,平淡的語句流露出對黑暗時代血淚的控訴,流露出雖飽受迫害卻始終未放棄理想的壯志豪情。是的,革命的火種是撲不滅的,一位烈士犧牲了,千萬個戰士站起來。沒有這種矢志不渝的精神,沒有這種前仆后繼的氣概,就沒有中國革命的成功。
不怕犧牲 英勇抗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一場反抗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在華夏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中國人民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付出了世所罕見的犧牲,無數共產黨人付出了鮮血和生命。
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并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慘禍,已臨到每一個中國人民的頭上……我們也決心與華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不管敵人怎樣進攻,我們準備不回到黃河南岸來。 ——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致母親的家書節選,1937年于華北抗日前線
語言慷慨悲壯,意志不可動搖。寥寥數筆,表現出了一位八路軍高級將領,對日寇的憎恨以及不怕犧牲、誓死抗擊的決心。
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你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 ——抗日名將、共產黨人吉鴻昌就義前寫給妻子的短札,1934年12月24日于北平陸軍監獄
沒有戚傷的嗚咽,沒有哀惋地嘆息,行文豪壯,音韻鏗鏘,愛國愛家之心,何等赤誠。吉鴻昌性格剛毅,犧牲前以手指為筆,在刑場上寫下了浩然正氣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詩中正氣凜然、充滿了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信中的殷殷囑托,洋溢著他對妻兒的深深關切。鐵石肝膽者讀到此處,也會淚滴紙箋。
我們又要別離……親愛的,誰不愿骨肉的團聚,誰不留念家庭的溫暖,要知道國難當頭,應踴躍赴前線殺敵。……對于我這次的外出,請不要依戀,要知道你愛人的走,不是故意地拋棄你,而是為了革命,為著獨立自由的新中國而努力奮斗的啊! ——新四軍五支隊司令部秘書胡孟晉給妻子的辭別信,1939年11月于舒城
在虎狼當道、陰霾滿天的時候,胡孟晉看到了祖國新生的前景,文字里充盈著對祖國、對人民的忱愛,偉岸的氣節與熾熱的情感同生并發,情真意切。全信表達了對妻子的至愛深情,和為了拯救國家、解救同胞不惜犧牲個人愛情及生命的崇高革命精神,令人感佩。
堅定信念 勇于斗爭
1946年4月,苦難的中國尚處于抗戰結束后的短暫和平時期。然而,國民黨反動派卻撕毀停戰協定,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于當年6月依靠優勢兵力,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
我送父親出了村口,一陣陣的悲酸直涌上心頭來,我簡直想放聲大哭,啊!這也許是最后一次見面吧……媽媽,我們應擦干自己的眼淚。我萬一不幸為人民戰死,那也無須呼哭。你看,疆場上躺著的那些死尸,哪一個不是他媽媽的愛兒?……我不相信我們生來就是要受苦的,我們要聽民主政府的話,始終跟著人民的救星——共產黨走,跟著毛主席走。 ——八路軍戰士馮庭楷致兄長家書節選,1946年4月于河南安陽
在信中,馮庭楷思念家人,對年邁的父母雙親有諸多不舍和牽掛。但是,對人民解放事業的堅定信念、對黨的無限忠誠又洋溢在筆墨間。出身農村的他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救亡圖存、爭取和平所作出的努力。馮庭楷深知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將人民的生活從顛沛流離、食不裹腹中拯救出來。寫完家書之后不到半年,他便英勇犧牲在戰場。
是啊,正如家書中所說,那些戰場上的骸骨,哪一具不是媽媽的愛兒。馮庭楷雖然只讀過高小,但是他用毛筆小楷寫的這封書信,字跡工整,語言真切,字里行間充滿了階級深仇、民族大恨,表達了對黨、對毛主席、對人民的耿耿忠心,洋溢著對骨肉家人的拳拳親情,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明年我們就會打進關去,東北我們有強大的炮兵、飛機、坦克,百萬大軍將來轟轟烈烈地打進關去,全國的勝利就在眼前,那時再見吧! ——解放軍戰士許英致母親家書節選,1948年于華北
同馮庭楷一樣,許英在信中也表達了對家中老母的思念之情,然而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對解放戰爭的堅定信心。勝利就在眼前,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日子就在眼前。
我們三路解放大軍一起過江,去把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消滅光,解放江南人民,建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新中國就要誕生,希望你多學習文化,以后為人民服務。 ——解放軍戰士袁志超致弟弟家書節選,1949年端午節于江西樂平
時任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十八軍政治部秘書的袁志超,在渡江戰爭前夕給自己的弟弟寫了上面這封家信。信中文筆親切流暢,行文如長風吹動,直落千里,充滿了勝利豪情。
兒正值青年不能坐視被害,應該出兒這份力量去打敵人。因此,兒為祖國不能(不)盡孝,兒為人民不顧己事。近日站在革命隊伍里,一定非要把敵人消滅完。 ——郭天棟致父母家書節選,1949年6月于咸陽
這封在戰場上寫就的家書尚未寄出。1949年6月中旬,一場槍林彈雨的惡戰剛剛結束,解放軍戰士在打掃戰場時,從一位犧牲的年輕戰友身上發現了這封家書。這封浸透著烈士鮮血的遺書,充滿浩然正氣,展現了這位解放軍戰士的高尚情懷。
走出展廳,我依舊沉浸在紅色的革命歲月中,那些泛黃的家書里有著共產黨人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所發出的肺腑真言。英雄雖逝、浩氣長存,為了建設光明、美好、幸福、富強的新中國,他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譜寫出一曲曲悲壯的英雄史詩。碧血垂青史,浩氣貫長虹,他們的英名將永載史冊,他們的革命精神不朽。
原文鏈接: [人民日報海外版]家書見丹心 浩氣滿乾坤
(編輯: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