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傳播新格局”國際學術會議現場。攝影/人民網 趙光霞
人民網北京7月2日電(記者 趙光霞)今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中國傳媒中心聯合舉辦的“全球傳播新格局”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芬蘭等十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8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攝影/人民網 趙光霞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在題為《中國開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義》的主題演講中對不同國家關于公共外交的定義進行了比較,并闡述了全球傳播和公共外交的關系,認為全球傳播是公共外交最重要的形式,雖然很多新型公共外交的形式已經形成,但并不能取代全球傳播的作用。此外趙啟正分析認為,和別的國家相比,我國必須加強公共外交,因為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三十年,此前外國對中國的了解比較少,隨著中國經濟地位得逐漸提高,中國越來越被世界所關注,我們也越來越關心國際問題,所以必須增加對外表達,增加中國的透明度。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發言。攝影/人民網 趙光霞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作了《關于中國的對外傳播諸問題》的發言,他從七個方面總結了中國對外傳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改進方法,“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指導思想改變成“以正面效果為主”;事先預防的管理體制,造成對外傳播變成對外澄清的被動局面;刻意打扮適得其反;理直氣和,溫和的語言力量勝過雄辯;熟悉西方傳媒工作特點和公眾的價值觀;注意漢語講話的思維方式與西方的差異;防止“宣傳戰役式”集中報道。陳力丹總結稱,對外傳播的主要任務是文化交流,不宜帶有太多的功利目的,在價值觀層面與外界達成理解、溝通,才能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威斯敏斯特大學國際傳播學院Daya Thussu教授發言。攝影/人民網 趙光霞
威斯敏斯特大學國際傳播學院Daya Thussu教授在題為《國際傳播與亞洲的“崛起”》的發言中稱,談到亞洲“崛起”有兩大重要國家,就是中國和印度,他們在全球傳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兩國的政治體制、媒體組織結構等都非常不同,但關于媒體和傳播學的課題,在中印兩國都如雨后春筍般的增長,而且兩國媒體迅速發展的軌跡非常類似。
美國俄亥俄州鮑林格林州立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Oliver Boyd-Barrett發言。攝影/人民網 趙光霞
美國俄亥俄州鮑林格林州立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Oliver Boyd-Barrett在題為《“世界公民”的受眾定位》的發言中,通過分析不同媒體對美國傳教士哈羅德關于2011年5月21日世界末日預言和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事件的報道,告訴國際新聞媒體如何構建全球受眾,就是應涵蓋什么樣的主題才能具有國際影響,需要什么樣充足的資源,才能提供準確、重要的服務。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桑塔芭芭拉分校電影與媒介研究教授Michael Curtin作題為《媒體,資本,政策:國家主導下的可能與風險》的發言。攝影/人民網 趙光霞
原文鏈接:[人民網]“全球傳播新格局”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
(編輯 楊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