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西門,明德樓前大廣場一側立著一塊巨幅廣告牌,那是漢青學院的暑期學校課程介紹。從《房地產(chǎn)金融》到《計量經(jīng)濟學前沿》,從普林斯頓大學到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介紹……前沿的經(jīng)濟學專業(yè)課程和名校師資,產(chǎn)生了極強的吸引力,常有學生走過又忍不住回頭駐足觀看。而在藝術學院小展廳里,一群外國學生正跟著鄭曉華教授學習書法,筆墨紙?zhí)涣锱砰_,“厚德載物”四字被以大篆、小篆等不同字體展現(xiàn),而在傳授書寫技巧的同時,鄭教授更多傳達的則是書法背后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
此時,2011年人大國際小學期已進行到第二周。在4周時間里,120名教師開設的118門校級核心課程緊鑼密鼓地進行,來自不同學校、不同文化背景的近3000名學生,將在這里經(jīng)歷各自的學習體驗和收獲。對人大商學院大三學生吳夢皎來說,暑期學校讓她可以跨專業(yè)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對即將赴美留學的浙江大學畢業(yè)生朱昉晟而言,這是一次提前的英文授課演練,也是近距離觀察華人教授工作狀態(tài)的途徑;而對已在美國大學就讀的彤昕而言,這是質優(yōu)價廉的學分修習方式,有助于提前完成本科學業(yè)。
從學校角度看,人大開設國際小學期則有著更深遠的訴求。“在地國際化”、“雙向國際化”是被一再提及的兩個方面。人大教務處處長洪大用解釋說,“在地國際化”是指立足本校營造國際化氛圍,提升國際性。人大國際小學期生源主體是本校學生,洪大用喜歡把它比作為本校生提供的免費增值服務,“本校學生不用跨出國門,就可以接觸國際一流教師,聆聽國際一流課程,與不同國家和文化的學生自由交流,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而“雙向國際化”則是指通過國際小學期項目,有效地把人大有優(yōu)勢、有特色的課程推向國際,讓外國教師和學生了解本校的教學科研實力,擴大學校的國際影響。
體驗樣本一 既要交朋友,也要聽觀點
●吳夢皎,人大商學院大三學生。選修課程:《中美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
因為大一、大二暑期安排了實習和社會實踐,吳夢皎到大三暑假才選修了國際小學期課程。她選擇了人大國際關系學院金燦榮教授開設的《中美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這門課的老師特別有名。”
吳夢皎說,同學們在選課時,通常都會關注老師是否為名師以及考核方式是否嚴苛。只修一門課,每周2次,一次4個學時,吳夢皎覺得暑期學校課程沒有平時上課那么緊張,“考核方式多以論文為主。以全英文授課的老師接受西方教育思想比較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她選修的這門課屬于中國研究系列課程,課上有很多外國學生,如美國、加拿大、韓國、泰國等,但下課后,中外學生還是習慣圍在各自的圈子里交流。吳夢皎坦言,自己跟國外學生交流不多,“也就是見面打個招呼,畢竟語言還有一些障礙,平時住宿也不在一起。但也有同學跟外國學生結成了對子,互相學語言。”
金燦榮教授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第一堂課,我就建議學生,既要交朋友,也要聽觀點。但在4周時間內(nèi)實現(xiàn)充分互動的確有困難。”最讓他犯難的還有如何把在平時18周的授課內(nèi)容濃縮到4周。金燦榮計劃前三周以授課為主,最后一周安排學生對中美關系中的熱點進行討論。此外,教材和參考書也面臨難題,“國內(nèi)關于中美關系的英文著作很少,我只好盡可能挑了兩本相對客觀的。”
國際化的生源構成,也讓金燦榮在授課時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討論中美關系時我們會引用一些對中國有利的案例,這時外國學生會表現(xiàn)得很困惑。因為他們以往并沒有聽說過這些事件,在他們本國的書籍中也未被提及,學生既不相信我講的案例,又不敢懷疑我的專業(yè)水準。他們有時候會選擇沉默。”
體驗樣本二 明晰留學學業(yè)規(guī)劃和職業(yè)發(fā)展目標
●朱昉晟,浙江大學社會學專業(yè)2011屆畢業(yè)生,即將赴美留學。選修課程:《社會與政治運動》、《人口社會與歷史》
暑假過后,朱昉晟將赴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在國內(nèi)大學生涯的最后一個暑假,他依舊選擇以“上課”的方式度過。朱昉晟選了與專業(yè)相關的兩門課,吸引他的是兩位授課老師,來自芝加哥大學的趙鼎新教授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王豐教授,都是華人,都在美國做研究,而且“國際上有盛譽的學者一下遇上兩位很不容易”。
朱昉晟說,這兩門課與大學時上的專業(yè)課不同,除全英文授課外,會有更多的閱讀材料和師生交流時間。老師要求學生每天讀一些論文和英文選摘,想開小灶,還可以向老師要額外的參考書單。課下,老師會布置寫些小文章,“考查的不僅是對知識點的理解,還有邏輯思維和英文表述能力,雖然開卷,但壓力不小”。
去年,朱昉晟也上過暑期學校,那段學習經(jīng)歷對之后的留學申請頗有幫助。這次暑期課程學習的意義,則不僅是了解學科前沿知識,提前感受英文授課氛圍,更重要的是幫助他明晰留美之后的學業(yè)規(guī)劃和職業(yè)規(guī)劃。“社會運動和人口研究都是非常大的研究領域,這兩門課能讓我了解該領域有哪些重要議題和研究方法。”朱昉晟正在考慮要不要選擇人口研究作為專業(yè)方向,“上完課后可能會有更明晰的想法和判斷”。而之所以強調在美國從事研究的華人教授,朱昉晟是希望通過觀察他們的工作狀態(tài),思考自己是否適合將大學老師作為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目標。朱昉晟打算過段時間給兩位老師寫郵件,“現(xiàn)在自己還沒考慮清楚,等理清思路后再尋求老師的建議。”
體驗樣本三 “本土作戰(zhàn)”增加自信
●彤昕,美國邁阿密大學經(jīng)濟管理專業(yè)大一學生。選修課程:《從美國電影看美國文學與歷史》、《中西哲學比較》、《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與轉軌專題》
已在邁阿密大學讀大一的彤昕回國讀暑期學校的目標很明確:省錢、省時、多拿學分?;貒埃恳言诿绹硪凰髮W暑期學校修了6個學分。之所以沒選擇在邁阿密大學上暑期學校,是因為“邁阿密大學1200美元1個學分,那所學校1000美元修3學分”。在彤昕看來,人大國際小學期900多美元可以修7個學分,多為名校師資,學分也被認可,又能趁機回國,無疑是質優(yōu)價廉的選擇。
選課之前,彤昕咨詢了邁阿密大學的導師,看人大國際小學期哪些課程的學分能被認可。最后,彤昕選定了3門。3門課已是選課的上限,彤昕覺得很幸運,選到了7個學分的課程。
三門課程中,《中西哲學比較》讓彤昕印象最為深刻:“以前沒有接觸過相關內(nèi)容,而國外中學很早就開設了哲學課程。小組討論中,中外學生對哲學的理解和認知能看出明顯的學術背景差別。比如第一節(jié)課討論什么是哲學,外國學生會說哲學來自于生活,是與人類活動緊密相關的思想活動,而中國學生會說哲學只是門科目,通過書目學習西方的哲學思想。”
這門課的授課老師是比利時魯汶大學的雅克·凡·柏拉克。這位荷蘭籍的教授已是第三年在人大國際小學期授課,每次開設哲學領域的不同專題。考慮到自己帶有荷蘭口音的英文可能對學生聽課帶來一定障礙,雅克·凡·柏拉克會在PPT里把一些專業(yè)名詞打上中文。“小組討論時,中國學生的表現(xiàn)很好,但一旦提問,就不會有人主動回答了。”熟悉中國學生特點的雅克·凡·柏拉克常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而他會走到小組旁邊聽取學生的發(fā)言。每天他還會布置一個小作業(yè),讓學生寫80字左右的短文闡釋當天所學內(nèi)容,輪流寫,輪流發(fā)言,讓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
雖然是英文授課,但“本土作戰(zhàn)”的心理優(yōu)勢讓彤昕有了更多自信,“畢竟在國外上課,跟土生土長的美國同學相比,語言表達還是有差距。在這里會更有膽量發(fā)言”。老師布置的每天80字左右的小短文,四五百字的中期論文也讓彤昕覺得,“與國外動輒1000字左右的論文相比要輕松得多”,而且她也更喜歡這種小班授課的方式,“在美國上哲學課都是大班,二三百人一起上,這里只有二三十人,我們和老師之間能有更多的交流”。
■ 校方問答
國外名師正成為師資主體
●洪大用,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處長
Q:與國內(nèi)其他高校的暑期學校相比,人大的國際小學期有何特點?
洪:人大實行校院兩級辦學,定位為‘國際小學期’,側重提升教學國際性。所有學校組織的核心課程都努力聘請國內(nèi)外一流師資,使用英語教學,招收國際學生,營造全校性的國際化學習氛圍,擴大學校國際影響。與此同時,各學院還會自主開展一些與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相關的活動。
Q:在開設國際小學期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
洪:在試辦的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困難,比如,課程需要根據(jù)教學實踐不斷調整和完善,學科前沿課程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專業(yè)能力而不斷完善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式。此外,學生對外語的綜合運用能力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需要進一步加強外語訓練。校內(nèi)教師開設全英文課程,也要進一步拓展,并督促更多教師提升英語水平,轉變教學觀念,參與到國際小學期教學中來。
Q:國際小學期開設3年來有何變化?
洪:從2009年6月首屆三個系列57門核心課程,到2010年的105門,再到今年的118門,校級核心課程迅速增加。課程系列設置則保持穩(wěn)定,分為中國研究系列課程、學科前沿及學科通識系列課程和語言培訓系列課程。除對外漢語培訓類課程外,其他課程的授課語言都為英文。學生來源也越來越多元化,以人大本科學生為主體的同時,融合了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外國留學生、港澳臺學生和中國大陸在國外大學的留學生。國外的優(yōu)秀名師逐漸成為暑期學校的授課師資主體。
Q:國際小學期在未來會有哪些發(fā)展?
洪:未來需要在師資配備、課程結構、學生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優(yōu)化。做好師資儲備和聘請工作。一些核心課程的名師將會被聘為國際小學期常任教師。在課程方面可能將進一步擴大社會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也在研究是否把一些春、秋季學期課程放在暑期學習,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發(fā)展與就業(yè)指導等。同時,也會考慮擴大招收國內(nèi)一些兄弟院校學生,并爭取實現(xiàn)人大暑期學校與國外一些大學暑期學校直接對接。此外,對一批優(yōu)質的核心課程也將進行視頻制作,讓課程的影響不僅限于現(xiàn)場教學。
原文鏈接: [新京報]人大國際小學期:立足本校,實現(xiàn)“在地”和“雙向”國際化
相關鏈接: “常態(tài)化 制度化 品牌化” 中國人民大學舉行2011年暑期學校開學典禮
[新華網(wǎng)]大學生暑期讀"海外課程" 名校教授公開課開到京
(編輯: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