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這所剛剛度過55歲生日的“老牌”新聞學院,再一次面對時代給出的問卷,啟動了新聞人才培養改革方案,努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從而形成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優勢。日前記者來到人大對新聞人才培養改革進行了調查。
跨媒體 項目組 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自行寫出一份產品策劃書,自行聯系相關媒體作為產品投放平臺,帶著下一級學生成立項目組,是人民大學新聞學院09級跨媒體課程“骨干計劃”的課程作業。
這些僅僅本科二年級的學生,被學院的課程改革推向了實踐的前沿。課堂與業界的距離被迅速拉近。“跨媒體”,成為他們必須掌握的技能。除了開設專門的跨媒體課程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外,新聞學院也將課堂作進一步的延伸,力圖實現課程和實踐的無縫對接,給學生更多鍛煉的機會。
蘇璇是新聞學院“骨干計劃”30名學生中的一員。本學期開始以來,他們先后去到“點點網”、“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和“優酷網”參觀。這還不夠,學院還希望他們積極參與到今年暑期學院主辦的媒介論壇上來,并把握各種機會與媒體精英們進行采訪交流。“我們都知道應該‘跨媒體’,但是這條路具體要怎么走,我們在和學院一起探索。”蘇璇坦言現在的感覺就好像“摸著石頭過河”,好在前進的方向已經確定,那就是成為全媒體記者,適應媒介融合時代要求。
除了開設專門的跨媒體課程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外,新聞學院也將課堂作進一步的延伸,力圖實現課程和實踐的無縫對接,給學生更多鍛煉的機會。
事實上,新聞學院借助自己的“接力傳媒集團”,也讓學生在課余進行了大量的校內新聞實踐活動。“接力傳媒”包括學院的《新聞周報》和“新周網”,“新周網”除了刊載《新聞周報》的內容外,還用電子雜志、視頻和網絡專題的形式呈現校內校外各色新聞,已然成為媒介融合的一個實驗平臺,正如新聞學院常務副院長倪寧所說,學院積極挖掘各種資源,將新聞專業教育的課堂學習與新聞實際運作有機結合。
寬口徑 厚基礎 打破學科壁壘育人才
從2009年開始,“媒介融合”攪動了整個新聞學院。“跨媒體實驗”課程的設立,是新聞學院對媒介融合這一大趨勢交出的一份答卷:對學生的媒體實驗進行指導和管理,指派專業教師具體承擔教學和指導工作,將每一個學生媒體的業務成果納入課堂教學的點評指導范圍。這一改革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本科教改立項,次年又得到北京市教改立項。
在這次課程改革中,最具創新性的是“專業課程包”的設立。
而“專業課程包”實際就是“專業課程群”,包括新聞學、新聞攝影、數字新聞、廣告、學術類等8個,供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選修課”選擇,學院要求學生所選的專業選修課程至少應來自于本專業方向以外的3個課程包,這也就意味專業壁壘被淡化,學生的選擇自由度大大增強。
在媒介融合時代,變革新聞教育方式已經成為學界共識。倪寧副院長指出,“在新技術興起、媒介融合的態勢下,新聞傳播的專業教育也應當在知識融合和技能融合方面加強培養。比如課程結構的設計,課程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調整等等,都要為如何能夠融合知識、融合技能服務,力求能夠讓學生在新聞傳播領域多一些選擇,使學生在一個主體專業下面實現‘多能’。”
導師制 雙學位 2011級新生先體驗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新聞學院專門召開了本科課程建設工作專題會議,這次會議落實了本科生導師制度在各學院的開展。對于新聞學院來說,這一制度的獲益者將是2011級的本科新生——從入學開始他們就將獲得自己的導師并接受指導。
據倪寧介紹,,新聞學院早在八十年代就曾設立過本科生導師制度,當時在人大開創了先河。而這一次,新聞學院本科生導師制度的具體實施方法是:在新生入學時,根據比例由教務科對口分配老師,導師和學生之間至少每個月進行一次溝通。學院希望每一名教師都承擔起這個義務,對新生的選課、人生規劃等做出輔導。
“可以肯定地是,為了迎接新形勢的挑戰,新聞院校的教學改革還將繼續。為了培養時代需求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新聞教育必須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這也是時代發展賦予新聞院校的責任和任務。”倪寧說。
(本報記者 李 可 本報通訊員 謝天武 張蓋倫)
原文刊于《 光明日報 》( 2011年08月24日 03 版)
原文鏈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08/24/nw.D110000gmrb_20110824_3-03.htm?div=-1
(編輯 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