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新聞戰線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記者們一身汗水兩腿泥深入鄉村采訪,眾多媒體也改變了“面孔”和“文風”,與老百姓更加貼近。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是培養新聞工作者的搖籃,記者近日走訪該院執行院長倪寧教授,他結合新聞學的本質及當前新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談了“走轉改”活動的深刻現實意義。
記者:您覺得“走轉改”與“新聞”的本質存在怎樣的關系?
倪寧:學過新聞的人都知道“客里空”,他是前蘇聯1942年出版的劇本《前線》中一個被派往前線的記者。作者用諷刺的筆法,刻畫了客里空不上前線,不深入部隊,每天呆在前線總指揮部里,信口開河、弄虛作假,“創造”新聞的生動形象。反“客里空”,是每個新聞人的第一課。
我認為新聞的本質是實事求是,媒體的根本任務是引導輿論、服務大眾,記者深入鄉村采訪,放下身段改變文風,是在履行新聞人的職責。而這樣“走轉改”寫出的稿件才是真正的新聞。
記者:您覺得當下提出“走轉改”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倪寧:目前,我國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不可否認的是這導致了一些媒體的指導思想發生改變,過度追求經濟利潤。媒體的播出時間和版面為經濟服務,大量的采寫圍繞著能給媒體甚至個人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有的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不惜發布低俗內容和虛假新聞,這些做法都違背了新聞的本質和規律,更忘記了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人應該學會正確利用網絡等新媒體。新聞媒體通過網絡找線索,無可厚非。但找到了線索一定要實地核實,挖掘真相,絕不能“復制”線索,“搜索”素材,做在辦公室里“編輯”新聞。現在有一種提法是“公民新聞時代”,就是每一個網民都可以在網絡上發布信息,這就更給專業新聞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下基層核實真相,引導輿論,履行職業賦予的社會責任,要利用網絡讓新媒體為新聞事業服務,而不是依賴它們,跟隨它們。
這種背景下,新聞戰線開展的“走轉改”活動正當其時,意義重大。
記者:您認為開展“走轉改”活動應該注意什么?
倪寧:上世紀80年代初,我和大學同學到河北日報實習。在河北省壩上采訪,跟老鄉同吃同住一個月,長了一身虱子,看到壩上草原大量的土地沙化,寫了一篇呼吁“退耕還草”的稿子,發了頭版頭條。我想,當時我們的行為應該就是今天的“走轉改”吧。
下基層圍著領導轉,見到的情景是經過“安排”的,看到的人物是經過“挑選”的,聽到的聲音是經過“加工”的,雖“圍坐一起”,雖“親切交談”,但一切都是“導演”的。如何讓“走轉改”活動避免形式主義和作秀,是我們要考慮的。
不停留在口號上,并不代表越艱苦越好,哪怕是在大城市,只要真正地與生活接觸,聆聽百姓心聲,就是成功的“走轉改”。湖北省委宣傳部部長尹漢寧,25年前曾圍繞當時武漢農產品市場的皮蛋,進行調查研究,歷時半個多月,從生產情況到走長江水路運往武昌的情況,再到皮蛋市場銷售情況,又到國營食品公司了解同類商品的經營情況,進行體制機制的比較分析,在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底氣充足的情況下,寫出了近5000字的通訊稿《皮蛋尋蹤記》,揭示市場機制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強大沖擊力。這就是好的來自基層的新聞。
記者:您長期從事新聞教學,您覺得在教學中是否有不深入基層的現象?
倪寧:不回避地說,我們目前的新聞教學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是教學與新聞實踐脫節。問題的根源出在教師上。目前大部分教師都是博士畢業以后留校任教,他們能夠寫出新聞論文,卻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一篇消息。而長期從事實踐工作的新聞工作者,又因為高校學歷的門檻,無法任教。
原來教授新聞采訪課,老師會把學生帶到一個紛雜的市場,讓學生們自己觀察,找到新聞點,回來每人交一篇消息,然后課上點評。現在的老師基本上都在教室里,用教學儀器播放、演示、比較教學內容。我不是否定先進的教具教法,但新聞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大量的新聞學院畢業生是將來的媒體人,而不是新聞學的研究者。如何培養出能“走轉改”的新聞工作者,并且讓他們從繁復的社會現象中準確地找到新聞,并正確把握方向,引導輿論,才是新聞教學的主要任務。
原文鏈接:[光明日報]反“客里空”,是每個新聞人的第一課——訪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執行院長倪寧
(編輯:周慶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