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與上個世紀60年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學習與弘揚雷鋒精神成為當今的主旋律,但新時代有新課題。在大學校園熱烈開展學雷鋒活動的同時,也有一些思考的聲音——該如何看待學雷鋒做好事不求回報?有激勵才有動力,提倡學雷鋒講奉獻,講敬業的同時是否應進一步完善社會激勵機制?等等。
鄭水泉:這些問題的提出,反映了校園人對雷鋒精神時代價值的追問與思考。要回答這些問題,核心的是如何認識社會道德的先進與廣泛、多元與主導、“實然”與“應然”的問題。
在復雜的社會中,社會成員道德狀況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有的先進,有的普通,還有的落后。就整個社會而言,先進總是少數, 社會多數人奉行的是普遍性、廣泛性、基礎性的道德規范,同時還存在少數落后的社會群體。隨著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新形勢,社會的道德狀況更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道德的先進性與廣泛性、乃至落后性并存的現象非常突出。例如,我們的社會既有一大批像當代活雷鋒郭明義式的全國道德模范、先進人物,也發生了像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這樣反面的案例。
因此,我們今天非常有必要開展學習和弘揚雷鋒精神的活動。針對當前的現實狀況,我們要強調道德要求的先進性,堅持道德的理想追求,同時要考慮道德要求的廣泛性,包容道德的多元,還要鞭撻落后的道德,譴責和懲罰不道德的行為,為促進社會和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
記者:一些人認為,隨著社會道德多元現象的發展,應降低道德要求,更有人提出要“否定崇高”、“遠離崇高”,甚至渴望墮落,在他們眼里學雷鋒似乎是一個過時的命題。
鄭水泉:這是完全錯誤的。社會道德越是多元,越要倡導先進、學習先進、踐行先進。我們承認道德現狀的多元,但決不是鼓勵落后,鼓勵人們長期在低層次道德上徘徊不前,而應當引導、激勵每一個社會成員沿著道德的階梯不斷向上攀登。這些年來,廣大人民群眾對道德的期待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小悅悅”事件就引起全國上下的廣泛討論和反思,它表明,人們急切期待社會道德的改善和提升。
提倡學習雷鋒,就是鮮明地樹立我們社會的道德標桿、道德目標,它表明我們社會道德的旗幟在哪里,道德的方向在哪里,否則就會丟掉道德的旗幟,社會道德的基礎會不斷受到侵蝕、瓦解,道德水準會不斷下滑。歷史證明,道德既要適應現實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們的思想覺悟程度,保證社會大多數成員能接受與做到,又要倡導先進性,對廣大群眾起到感召、激勵、航標的作用,從而使社會道德不僅能起到規范人們行為的作用,而且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雷鋒精神永不過時,必須始終倡導。
記者:社會成員有先進落后之分,為了更好地倡導先進性,是不是在社會道德的實踐上對社會的先進群體、先進個人要提出高標準、嚴要求?
鄭水泉:就社會整體而言,“學雷鋒做好事不求回報”,不是要求社會成員人人都是雷鋒,都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是要求社會的先進群體、先進分子應當模范地學習和弘揚雷鋒精神,應當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推進我國現階段的道德建設,要在全民范圍內堅持具有廣泛性、普遍性的道德要求的同時,應在全體共產黨員中堅持、在廣大群眾中倡導以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內容的先進性要求。共產黨員應當在道德追求上體現先進性,應當在學習和踐行雷鋒精神上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記者:保持先進性是時代的高端追求,在學雷峰活動中,我們是否應也尊重和理解表現形式的多元化以體現廣泛性?
鄭水泉:今天,社會道德的多元已是客觀現實。廣泛性、普遍性的道德規范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我們要勇于承認道德廣泛性要求的合理性、合法性、合義性。如果只講先進性,否定道德要求的廣泛性,不加區別、不分層次,把所提倡的道德追求作為社會整體的道德規范,用不可能人人都達到的先進性標準來要求所有的人,就會曲高和寡,脫離群眾,既不現實,也不可能。
例如,市場經濟要求等價交換,工人上一天班,要求老板給一天工資,這是合法、合理,也是合道德的。我們提倡學雷鋒,是倡導學習雷鋒身上體現出來的高尚道德,而不是簡單地硬性要求社會所有成員都做好事不求回報。
早在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就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倡導學習雷鋒精神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社會激勵機制,對踐行先進性要求,對不謀私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要盡可能地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和補償,努力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道德環境,讓先進事跡得到肯定,讓英雄模范受到褒獎。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保護和獎勵見義勇為條例,對見義勇為者予以獎勵,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就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原文鏈接:[中國教育報]鄭水泉教授:道德多元的當下如何弘揚雷鋒精神
(編輯:元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