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強調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學院作為大學的基礎組成部分,您認為如何通過學院的文化建設來實現大學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
周石:傳承與創新文化被認為是大學應有的功能。大學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學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愛、有大師、有大精神。
學院文化荷載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體現大學文化的高度。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經過長期的洗禮、積淀和豐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院文化:愛在勞人(指勞動人事學院),學在勞人,國際勞人,具有德學并重、面向未來的文化內涵。“愛在勞人”強調道德修養的提升,“學在勞人”著眼于學術,“國際勞人”注重學院的國際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學院通過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主動擔負和承載著中國勞動科學知識創新、人才培養以及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服務的重大責任。同時,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氛圍。本科黨員比例達到畢業生人數的50%,這個簡單的數據,很好地證實了學院為實踐辦院理念所付出的努力。
記者:學院是如何傳承并發揚這種德學并重的文化的?
周石:用各種細節,用扎實做好每一步的工作。教育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文化傳承也是如此。從入學時師長們登門慰問、促膝談心,到日常的各項比賽、生日慶典、節慶歡歌、野外郊游,以及師生間的球類友誼賽等,無不使學生于學習和生活的細節中體味著學院文化,感受“團結拼搏,努力進取”精神。在我們學院,“互愛”積累著奉獻精神。教師節的一束鮮花,學生出國前的一次院長宴請,師生病床前的一聲問候,以及獲得佳績時的一聲祝福,營造了“互愛”的氛圍,培養了學生助人、感恩、敬業和奉獻的德行。用大學生的話來講,就是生活“很有愛”。赴四川支教的研究生王瀛說:“有愛心的人總會以不同的愛呵護身邊的人,同時也會享受到愛的回報。在學校,學生需要教師的愛,也同樣會用愛回報教師和社會。如此,‘愛’才會有‘教育的最高境界’之意。”
在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過程中,師生們會定期座談。教師也會在閱讀書籍、科研論文、讀書筆記、專業實習、出國推薦等方面給學生提供幫助。學院將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用獎評機制鼓勵學生聯系實際發表學術論文。2010年,學生共發表論文100多篇。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學院積極環繞第一課堂開展活動,“書法比賽”、“讀后感比賽”、“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均已形成規模。
學院文化以一種淳樸簡單的方式,身體力行地維持著它的生命力與價值。它貼在宿舍的門上,也印在師生的心里。它是一種有質地、有生命的精神,自然地體現著人的關系和情分。
記者:大學文化具有引領社會、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作用,您覺得學院文化如何實現引領社會文化的功能?
周石:文化是一所大學的厚度,有厚重的文化積累,自然會有留馨行遠的文化影響。我們學院不僅為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輸送了大批研究能力強、外語水平高、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型人才,也為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各級政府及大中型企事業單位輸送了基礎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學院的本科生就業率連續12年名列全校第一。如今,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專家學者或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領導,隨著這些人才走向社會,學院的文化自然地影響著社會。
原文鏈接:[光明日報]勞動人事學院黨委書記周石談“學院文化”
相關鏈接:勞動人事學院以特色文化育人強院:愛在勞人 學在勞人 國際勞人
(編輯:譚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