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聯袂打造我國第一個高校戰略共同體,推動兩校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教學科研人員跨校兼職,學生跨學校選課,共享科研教學文體資源
●建立開放、集成、高效的校際戰略合作、協同創新的新機制、新模式
■本報記者 唐景莉
5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簽署框架協議,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教師隊伍建設和高校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兩校怎樣聯袂打造我國第一個高校戰略共同體,推動兩校共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就此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1、戰略合作 站在發展新起點上的革故鼎新
問:作為兩所知名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關于建立戰略共同體的共識是如何達成的?
答:應該說,此次戰略合作是站在兩校發展新起點上,借革故鼎新之機應運而生。
首先,這是適應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潮流的重大舉措。當前,高校間開展深度合作,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全球性趨勢。擴大開放是增強高等學校辦學活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首先是要加強同國內高校之間的合作,通過優秀教學科研人員跨校兼職,學生跨學校選課,共享重大科研資源、教學設施和文體活動場館等措施,大力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此次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開展戰略合作,既是探索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知識創新模式和運行管理機制的重大舉措,也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提升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其次,這同時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積極探索。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校必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辦出特色,要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擴大教育開放、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各項工作。同時,國家即將全面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鼓勵高校依托優勢學科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合作,建立開放、集成、高效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探索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新平臺,推動教育資源的全面共享以及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的全方位互動。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先行先試,在原有合作基礎之上,探索校際戰略合作、協同創新的新機制、新模式,希望為高校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經驗,進而深入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
再其次,這也是兩校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客觀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都是具有優良辦學傳統、鮮明辦學特色的大學,當前,中國人民大學正朝著建設“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方向前進,北京外國語大學提出了建設“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外國語大學”的目標。兩校存在學科優勢互補的基礎,推進學科建設、教學改革、科學研究、隊伍建設、提升國際性等各方面的合作,對于兩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深度融合 建成我國第一家高校戰略共同體
問:人民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具體將在哪些方面開展戰略合作?
答:兩校的合作幾乎涵蓋了學校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按照協議,雙方將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不斷推動雙方的深度融合,建成我國第一家高校戰略共同體,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具體來說,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高端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雙方將互為“第二校園”,互相開放相關課程,互認學分并互免學費,互派師生;共同研究、開發高級筆譯人才、高級專業型口譯人才培養項目等。
二是科研創新方面的合作。雙方將加強學術研究協同創新,共同創立符合國家“2011計劃”要求的協同創新機制。聯合加強國際區域和國別問題的研究合作,共同申報國家重大國際問題科研項目,推出創新學術成果。
三是服務社會方面的合作。雙方將積極服務于北京世界城市建設,大力推動“國才智庫工程”,共同探索與部委、地方、行業、企業合作共建新模式,推進多種形式辦學,積極開展出版合作。
四是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合作。雙方將建設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等文化外交創新研究機構,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需要,加強孔子學院的合作,促進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五是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管理方面的合作。依托各自的學科優勢,為兩校教師的訪學、研修、掛職等提供便利。
3、高端人才 兩校開展戰略合作的核心內容
問: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協議中有哪些具體舉措是與他們有著直接關聯?
答:高端人才培養是兩校開展戰略合作的核心內容,雙方將致力于培養國家戰略急需的復合型、高層次、通曉國際規則、人文底蘊深厚的高端國際化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首先,雙方互為“第二校園”。中國人民大學向北京外國語大學開放人文類、社會科學類精品課程,北京外國語大學向中國人民大學開放部分外語類課程,并協助中國人民大學制定學生外語口語標準。每學期兩校互相允許一定數量的學生自由選擇對方學校的課程,人數逐年增加。在兩所學校互相開放的課程范圍內,雙方學生選修課程的學分有效,雙方互認對方學分,互免有關學費。雙方互派教師承擔相關課程教學任務,在各自急需的高端人才培養領域,互派優秀教師獨立承擔或共同參與課程教學任務。根據需要,雙方每年互相推薦相關專業免試優秀生源到對方學校,攻讀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雙方共同研究、開發“聯合培養國際組織高端人才”項目、“高級復合型筆譯人才”等高端人才項目;針對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的各類高端人才培養項目,共同開發法語課程資源、培養語言類師資力量。
同時,雙方將合作推動學科和隊伍建設水平的提高。中國人民大學發揮人文社會學科優勢,支持并參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經濟、管理、外交、法律、新聞等非外語專業的學科和隊伍建設,其中包括每學年招收若干名北京外國語大學一線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或博士后進站等。北京外國語大學發揮語言學科優勢,支持并參與中國人民大學外語語言學科的隊伍建設,促進并幫助中國人民大學建設語言學科基地,其中包括每學年招收若干名中國人民大學一線教師攻讀有關語言學科博士學位或博士后進站等。中國人民大學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教師研修班和管理干部研修班,每年招收北京外國語大學一批教師和干部前來訪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中國人民大學開設教師高階語言培訓班和干部應用語言培訓班,每年招收中國人民大學一批教師和干部進行培訓。雙方每年選派學科帶頭人和管理干部到對方學院、部門掛職,定期派出專家和研究人員進行短期交流,互相幫助提升學術研究水平等。
4、溝通協商 研究建立長期合作機制
問:對于如此寬領域、深層次的校際合作,怎樣保障合作的順利開展?
答:兩校領導高度重視戰略合作的開展和保障,研究建立了長期合作的溝通協商機制。首先,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分別確定分管合作工作領導,協調兩校合作中的重大事項,同時確定雙方牽頭機構負責人為固定聯系人,負責處理日常溝通事宜。雙方聯系機構定期會晤并負責提出階段性合作計劃,組織開展合作工作,并協調解決合作中的有關具體問題。
可以說,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悠久的傳統友誼,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空間。
建立戰略共同體是同源一脈的兩所兄弟高校在延續六十余年友誼的基礎上的再度攜手并進。1948年到1949年期間,為適應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華北大學二部外語系從學校分離,與原北平外事學校合并為北平外國語學校,后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長期以來,人大與北外相互砥礪、聲息相通,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為兩校戰略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合作基礎。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兩所高校積淀深厚,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親手締造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大學之一,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譽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和“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高等學校,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外國語大學,作為培養涉外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獲得了“共和國外交官搖籃”的美譽,為共和國外交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兩校開展戰略合作有助于雙方學科優勢互補和優質資源共享,最終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為兩校的戰略合作搭建了橋梁。趙啟正作為人大新聞學院院長和北外“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對于培養在東西方兩個文化平臺上自由往來的高層次、跨文化溝通人才具有深刻的認識。而這也正是中國人民大學當前提升大學國際性、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努力方向和著力點。可以說,提議并最終確立兩校戰略合作關系正是基于這一共識。我們堅信,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合作一定能夠結出豐碩的果實。
(此文刊于2012年5月21日中國教育報第5版)
原文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5/21/content_68963.htm
相關鏈接:[人大新聞網]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簽署合作協議 建立高校戰略共同體
(編輯 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