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新興文化產業消費群體活躍,發展迅速。
編者按: 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與科技融合是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當前,用高科技手段表現豐富文化創意,具有鮮明的高科技特征的新型文化產業形態不斷涌現。以北京為例,其文化產業發展客觀上已經出現了增量(新興產業)發展超過存量(傳統產業)、科技引領產業增量發展的態勢。據統計,2010年北京市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收入占文化產業總收入比重超過60%,此類服務同比增長8.6%,高于文化產業平均增速5.2個百分點。
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科技與文化怎樣才能實現更好的融合?科技創新對文化發展有哪些作用?文化科技創新成果怎么轉化?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管理委員會主任牛維麟教授。
科技與文化如何實現融合
記者:科技與文化融合,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牛維麟:科技與文化融合,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推動力。其最重要的表現,就是促進具有高技術、高附加值特征的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科技創新對文化發展的引擎作用,在于運用高科技手段,實現傳統文化產業的改造升級和促進新興文化業態出現;用高科技手段表現豐富文化創意,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文化產品生產加工方式更加創新,文化內容的傳播媒介更加多樣,傳播更加快捷,傳播范圍更加廣闊,文化消費體驗效果更加生動逼真。
以人大數媒為例,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核心資源和學術評價體系為基礎的數字出版企業,它運用3G技術、產品及運營平臺,以圖文、音頻、視頻、遠程遙控網絡技術等多種形式和載體,對出版內容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大大推動傳統業態提升發展。
同時,科技與文化融合也能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以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為例,文化科技園一直堅持“科技創造財富,文化拓展視界”的理念,充分發揮“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平臺作用,致力于孵化、聚集文化科技企業,特別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企業。在不到7萬平方米的物理空間內,園區企業年銷售收入近300億元,實現地區增加值近40億元。
記者:文化科技融合的企業具體做什么事?能否介紹一兩例?
牛維麟: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入駐了一批頗有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的企業。例如,新媒體公司愛戲時代,其運營的“好戲網”上線7個月,即成為國內最大的文化藝術類的資訊互聯網媒體。他們把傳統的文藝演出、文化藝術活動信息集聚到網絡上,通過計算機技術配以個性化的解說,使受眾能夠了解文化藝術作品的背景、體驗方式等信息,使受眾能夠身臨其境,從而促進文化消費。再如,軟件企業踏歌時代,發掘國人節日文化的消費市場,應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技術,開發了咔咕客戶端軟件,并逐步將其運作成為國內最大的虛擬禮物平臺。
科技與文化融合面臨瓶頸
記者:發展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新興文化產業,我國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牛維麟: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新興文化產業相較于傳統產業,其技術進步迅速,新興消費活躍,體制性障礙較少,國際對接便捷,發展比較迅速。2010年北京動漫網絡游戲產值初步核算突破80億元,占全國四分之一。而像上海、深圳等文化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其產業業態也以數字內容、動漫游戲、軟件、創意設計等新興文化產業為主。
盡管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從現實來看,我國新興文化產業仍存在不少的“短板”,比如產業規模和比重過小。設計服務業、動漫和網絡游戲業等新興產業仍處于起步狀態,普遍存在著高新技術應用程度不高、自主研發能力弱等問題。
產業鏈不完整。以網絡游戲業為例,其中絕大部分游戲運營企業是代理商,處于產業鏈下游,位于產業鏈前端的自主開發網游企業數量有限,且其產品市場占有率極低。動漫、設計服務等業態也有著類似問題。
具有科技背景的文化產業人才不足且結構失衡。以動漫游戲產業為例,目前國內動漫創作人才缺口非常大,據統計,2010年,我國僅影視動畫和影視特效人才缺口就達15萬人。像FLASH動畫設計師、高級3D動畫工程師、插畫師、動漫制作后期剪輯工程師這些文化元素高、科技元素高的“雙高”職位,年缺口超過20萬。
缺乏國際知名的文化品牌。我國雖然已涌現出一批全國知名的文化與科技融合型文化品牌,但整體數量、經濟效益、品牌影響力等方面,都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存在很大的差距。以影視傳媒業為例,美國有以時代華納為代表的25家跨國影視傳媒企業和品牌,其中6家企業年銷售額在15億美元以上,業務范圍涉及報紙、雜志、地面電視、廣播、有線電視網絡、多頻道節目供應、視頻分配等多個領域,而我國影視行業規模較小,目前僅有華誼兄弟、歌華等少數具有影響力的傳媒集團,還沒有形成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傳媒集團和品牌。
科技與文化融合需要社會總動員
記者:促進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您有什么建議?
牛維麟: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要創新領導機制。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科技工作的領導,建立科技部與文化部等文化主管部門的部部會商機制,共同推進科技與文化融合創新。通過部部 會商機制,協調部門資源,就共同推進現代文化服務科技研發,開展科技與文化融合重大項目、示范工程,培育科技與文化融合優秀企業和示范園區、基地等事宜進行實質性合作。人大文化科技園正是因為大力發展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文化創意產業”這一特色定位,才得以蓬勃發展。
應完善文化產業的科技政策體系。科技部、教育部與國稅總局針對大學科技園出臺了稅收優惠政策,但在現實中,一些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企業無法享受這類優惠政策。建議建立健全“一業一策”的產業配套扶持政策,針對數字內容業、設計服務業、廣播、電影、電視等科技作用顯著的文化產業的重點領域,優先制定并出臺促進產業發展的相關辦法及配套政策,明確科技作用的關鍵環節。加速推進科技型文化領域的企業認定工作,研究制定稅收優惠、鼓勵出口等相關政策。
加快文化與科技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聚集。教育部門應該支持高校設立文化產業相關專業,重點推進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培養實踐型文化產業人才的培訓模式,著力培養設計服務、廣告會展、廣播影視制作、動漫游戲制作等領域的兼具文化與科技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要加強面向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針對我國文化企業的創新需求,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共享機制,實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各類共性技術平臺向文化企業開放。建設中國設計交易市場,支持在新一代通信系統開展創意內容和信息服務,推動優秀文化作品傳播。完善各級文化產業園區現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等合作承擔服務平臺建設,面向社會開放,提供公共服務。
加強新興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大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充分保障文化產業主體的合法權益,不斷激勵其創意活動。通過數字版權,保護核心技術,保護數字出版物的知識產權。
加快塑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依托文化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等各類主體,創新創作機制,營造文化科技融合氛圍,積極推出一批文化精品,打造一批企業品牌,樹立一批國際知名的會展品牌。
推進我國新興文化產業國際化進程。應推動我國新興文化產業走出國門,鼓勵新興文化產業機構、企業等積極開展國際項目合作,參與國際競爭,參與國際文化產業交流活動,鼓勵企業、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性的展覽、展示、學術交流和國際獎項的評選,支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科技化、數字化文化產品進軍國際市場。
(編輯:王強)